1936年元旦,上海飄著未凍成雪的小雨,天氣陰沉濕冷。身體狀況不佳,行將走完人生最后一個新年的魯迅,在這一天也打不起精神來,日記本上只記下了三個字“雨。無事。”
當天,魯迅隨手翻閱《申報》,翻到第三版時,卻突然大為震動,有點急火攻心的樣子。他擱下報紙,迅即伏案疾書,寫了幾行批評文字。1936年1月,《海燕》月刊1月號刊出署名為“何干”的魯迅短文一篇,題曰“大小奇跡”。文中很不客氣地批評了商務印書館“名人薦書”的創(chuàng)意,斥責薦書名人和參與其事者們:
元旦看報,《申報》的第三面上就見了商務印書館的“星期標準書”,這回是“羅家倫先生選定”的希特拉著《我之奮斗》(Ahitler:MyBattle),遂“摘錄羅先生序”云:“希特拉之崛起于德國,在近代史上為一大奇跡。……希特拉《我之奮斗》一書系為其黨人而作;唯其如此,欲認識此一奇跡者尤須由此處入手。以此書列為星期標準書至為適當。”但即使不看譯本,僅“由此處入手”,也就可以認識三種小“奇跡”,其一,是堂堂的一個國立中央編譯館,竟在百忙中先譯了這一本書;其二,是這“近代史上為一大奇跡”的東西,卻須從英文轉譯;其三,堂堂的一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卻不過“欲認識此一奇跡者尤須由此處入手”。真是奇殺人哉!
魯迅對羅家倫將納粹元兇希特勒(當時譯作“希特拉”)所著《我之奮斗》一書選定為“星期標準書”,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他從三個方面給出了質疑:首先,魯迅質疑此書是否如此重要,竟可成國立中央編譯館首選譯介;接著又質疑此書為何從英文轉譯,不直接從德語直譯;最后則直接質問薦書人羅家倫作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水準。
商務印書館的“星期標準書”,是王云五任總經理期間推出的一種書籍營銷模式,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誠如在“星期標準書出版原則”的公告中聲稱的那樣,“本館為增進人生效能,使人生達到最完滿之發(fā)展,特印行星期標準書”,這一模式的誕生與實施,標志著“名人薦書”不再只是讀書圈子里的人際行為,而是一種能夠產生實際的商業(yè)價值、且?guī)в幸欢ㄉ鐣笇缘墓残袨椤H欢?ldquo;星期標準書”的運營模式,雖然受到了大眾讀者的廣泛好評,但總還能聽到一些頗有分量的、極有水準的批評之聲。與當名人們紛紛薦舉商務版新書不同,魯迅可能就是最早公開批評過“星期標準書”的同時代最著名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