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展史上、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因此,不僅要從中華文明史,而且要從社會主義文明、人類文明的高度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有了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也帶給世界“四個自信”:政黨自信、社會主義自信、全球化自信、人類自信。四個自信正轉化為行動自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政治文明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yōu)勢和特點充分發(fā)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近代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最大規(guī)模的人類工業(yè)化、信息化,并正從結構、質量上超越西方工業(yè)化、信息化成就,這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fā)展道路,還原了世界多樣性,樹立了人類政治文明的自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標志中國徹底告別近代、走出西方,同時也鼓勵世界告別近代、走出西方,在三個“五”的歷史維度和全球化新時代的現實維度實現了三大超越:其一是超越“古今中外”思維定勢。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西體用”的思維定勢嚴重束縛了國民心態(tài);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更一度走向全盤西化的邪路。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只有落實到“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真正得以體現。中國夢的提出,就是中國作為國民、民族和國家自信、自覺的最終體現。為超越這“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維定勢,告別東西方,關注大南北,恢復中國本為世界領導型國家的道統(tǒng),就是社會主義文明觀的應有之義。其二是超越“百年國恥”。170多年來的現代化夢,造成中國“趕英超美”的狹隘與躁動。中國夢的提出,超越了西方夢、美國夢、現代化夢,開啟了真正屬于中國的夢想。社會主義文明是中國夢的價值載體。中國夢不僅不排斥西方,而且主張中西攜手,開創(chuàng)新人文主義。其三是超越了“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管冠以復興——所謂復興,一是強盛,二是威望,其實超越了5000年中華文明,正在實現三大文明轉型:從農耕向工業(yè)(信息)文明轉型,從內陸向海洋文明轉型,從區(qū)域向全球型文明轉型。當然,文明轉型并非否定傳統(tǒng)文明特質,而是傳統(tǒng)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的三位一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作出明確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這三個關鍵詞旨在擯棄傳統(tǒng)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建立在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這一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上。這就是國際政治新文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表現在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世界不平衡、不公正和發(fā)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是要解放全球生產力,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維護人類的公平正義。
過去中國強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今的情形是“天下不掃,一屋也掃不了”。在中國的世界觀中,“清潔美麗”屬首次正式提出,與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一脈相承,而不論美麗中國抑或清潔美麗的世界都需勤加打掃。如今中國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也要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人民越來越包括世界人民。
社會主義文明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必須對社會主義做與時俱進的理解。只有把社會主義視為一種人類文明形態(tài),那就是社會主義文明,才能堅定社會主義信心,堅定中華古老文明借助社會主義而復興的美好愿景。 社會主義理念如果不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天下大同”等理想相契合,是不可能內化為中國的國家屬性和受到廣大中國人民擁護的。這是文化自信的應有涵義。在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奇跡,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這也深刻解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合法性、現實合理性、未來合情性。筆者故此提出,中國夢也是社會主義夢。社會主義文明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提煉和升華。只有從文明角度理解社會主義,才能擺脫中國特色、初級階段的糾結,與中國作為一種文明而非民族國家的身份相匹配。
社會主義文明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實現了對包括資本主義文明在內的人類各種文明形態(tài)的超越:從生產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增長而不發(fā)展”的悖論。資本主義文明帶來了發(fā)展和繁榮,并以自己的發(fā)展和繁榮惠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但這些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遭遇增長而不發(fā)展的窘境:篤信經濟增長理論,通過融入全球化實現了經濟增長,但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政治發(fā)展停滯不前,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始終未能實現現代化。究其原因,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形象地將資本主義文明描繪為“創(chuàng)造性毀滅”,即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更多問題,生產的負外部性顯著。而只有到了社會主義中國,才產生了人類減貧的奇跡,經濟持續(xù)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從生活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論。社會主義文明觀提出新安全觀: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可持續(xù)安全,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內外有別、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論。從思維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開放而不包容”的悖論。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從經濟、人口、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開放,不斷從“異質文明”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不斷制造“異質文明”的假說,通過征服、擴張乃至殖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在解決國內外問題上,非系統(tǒng)思維、非可持續(xù)思維制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或者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社會主義文明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系統(tǒng)、全面、協調、可持續(xù)思維,倡導世界多樣性、文明的多彩、平等和包容。
與西方文明觀相比,社會主義文明觀具有以下三方面顯著特質:其一是積極的文明觀。西方文明觀受到資本主義文明在近代化過程中的破壞、毀滅,以補償式思維,推行社會福利制度、人道主義援助,并成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其實,這只是一種消極文明觀。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文明乃積極的文明,不僅積極解決資本主義文明遺留下來、解決不好的問題,而且有效解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面臨的共同難題與挑戰(zhàn)。其二是動態(tài)的文明觀。西方文明觀將文明定義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財富的總和,并區(qū)分為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更多是與人類文化遺產和生產力、生產方式成就聯系起來。社會主義文明觀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明觀,強調文明力,即著眼于國際競爭力與創(chuàng)新力。其三是包容的文明觀。西方文明觀將文明界定為與野蠻相對的概念,容易陷入一種話語霸權,甚至造成西方列強對本國人文明、對外國人野蠻的近代殖民史。社會主義文明觀主張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大包容,倡導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理念,著眼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由此不難明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涵義:從把“世界的”變成“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0),到把“中國的”變成“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實現人類的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