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zhàn)略資源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和基層一線流動,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chuàng)造活力競相迸發(fā)、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這一精辟論述相對集中地談了人才建設問題,這是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人才建設的總體部署。其中有八層含義:
一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才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戰(zhàn)略地位和支撐作用。十九大報告說,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zhàn)略資源。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各級干部必須從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審視人才問題、謀劃人才工作,要充分發(fā)揮各類人才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方面的智力支撐和組織保障作用。
二是進一步強調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黨管干部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一以貫之的原則。黨管人才原則,是從黨管干部原則中延伸出來的,提出于2003年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被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至今已有14年了。這次十九大報告,系統(tǒng)提出了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必須堅持的14個基本方略,其中第一個基本方略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各級組織和各級領導,都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自覺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是領導一切的,人才工作也不能例外,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黨的領導,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人才發(fā)展的政策法規(guī)、制度辦法。
三是進一步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習近平同志人才思想的精髓。2013年10月21日,他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后來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學時的講話、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又多次提出這個觀點。這次的十九大報告,對怎樣聚才用才給出了明確指向。報告提出“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這個重要思想告訴我們,做好新時代的人才工作必須把握大勢、放眼全球。
四是提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這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思是,對選擇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進一步確認。我國關于人才戰(zhàn)略先后有過三種提法:2003年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提出“人才資源強國”,2006年提出“人力資本強國”,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人力資源強國”。2010年第二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確定了“人才資源強國”,并把它寫進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人才資源強國,走的是精英強國之路,符合中國現實國情。人力資本強國受制于經濟實力,需要雄厚的資本積累;而人力資源強國則需要全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把有限的人力資源相對集中地投向高層次人力資源中去,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精英隊伍,發(fā)揮他們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引擎作用,實現民族的繁榮昌盛。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種狀態(tài),還是一個過程。第二層意思是,人才強國建設的步伐還不夠快,需要提速。新時代賦予了新使命,新時代提出了新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是提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這為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展政策指明了方向,對新時代人才發(fā)展政策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要把握好三個要點:首先,制定和實施人才發(fā)展政策。態(tài)度必須積極,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其次,制定和實施的人才政策必須具有開放性。透明度要高,能夠覆蓋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第三,制定和實施的每一項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樣子,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措施。
六是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和基層一線流動。人才合理流動包括三個要素,即流量、流向和流速。流量,是指人才進出流動的比率,流動人員占全員的比例;流速,是指人才流動的頻率,一年中跳槽的次數;流向,是指人才流向何方。就我國人才流動的現狀看,流量和流速沒有多大問題,總體判斷基本正常。主要問題在流向上,基層向機關流動,農村向城市流動,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動,邊遠貧困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等欠發(fā)達地區(qū)向內地、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流動。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要出臺積極有效的政策,引導鼓勵人才向需要的地方、向能夠充分施展才華的地方流動。
七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想形成這樣的良好局面,必須統(tǒng)籌兼顧好人才開發(fā)的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微觀培養(yǎng)性開發(fā)。開發(fā)的主體是家庭和學校,開發(fā)的客體是青少年,開發(fā)的目的是人成其才;第二個層面是客觀使用性開發(fā)。開發(fā)的主體是單位領導和組織人事部門,開發(fā)的客體是全體員工,開發(fā)的目的是人盡其才;第三個層面是政策性開發(fā)。開發(fā)的主體是黨和政府以及單位組織,開發(fā)的客體是全體人民,開發(fā)的目的是人才輩出。這里要特別強調第三個層面的開發(fā),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單位,一定要高度重視政策性開發(fā),每出臺一項人才政策,都要進行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發(fā)揮政策對于人才成長的導向作用,引導人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去奮斗、去拼搏。
八是讓各類人才的創(chuàng)造活力競相迸發(fā)、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這既是制定人才政策的出發(fā)點,也是實施人才政策的落腳點。通過建立人才評價機制、績效考評機制和收入分配機制,加大對人才的激勵力度。朱镕基同志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曾經提出三點:一流人才,一流業(yè)績,一流報酬。我們的分配改革不能總是停留在“獎勤罰懶”上,要轉向“獎優(yōu)罰劣”。向優(yōu)秀人才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向創(chuàng)新團隊傾斜。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正確完整地理解激勵機制。激勵機制通常包括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兩個方面,獎勵是激勵,處罰也是激勵,叫負激勵。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關于人事管理方面概況起來就是四句話:人事兩柄,一獎一懲,以獎為主,以懲為輔。這就是管理智慧、領導藝術。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華民族必將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和健康的人才隊伍,更好地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博士后導師)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