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985年,原外交部長李肇星剛當上外交部發(fā)言人的時候,他曾向季羨林先生請教發(fā)言人該怎么說話。
季羨林老人說:說話要注意兩點,第一假話不說,第二真話不全說。
假話無疑傷人,但過于直白的真話也難免讓人心寒,我們普通的生活里同樣如此。
比如朋友已經(jīng)因為對業(yè)務不熟悉而績效不佳被上司狠批了,向你尋求安慰,而你卻還苦苦數(shù)著他能力不足的缺點不放,那么之后他還會愿意再和你交心嗎?等你自己遭遇困苦的時候,又會有誰愿意給你安慰和鼓勵呢?
比如不擅烹飪的愛人辛辛苦苦為你做了一頓晚餐,盡管味道不佳,你也不能傻乎乎的糾結(jié)于味道而滔滔不絕,畢竟每個人都有長短,但真摯的心意卻是不分好壞的,你應該懂得換個角度去評價。
再比如你回想自己每一個后悔和懊惱的時刻,是不是正因為一時糊涂說了某些不該說的話,隨后承受著讓你心灰意冷的結(jié)果呢?
會不會說話,能不能管好自己的嘴,總是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影響著你的命運和際遇,做好自己,說好自己的話,就是對人生最為本質(zhì)的進取。
張國榮的《沉默是金》唱著這樣一句歌詞:“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
一輩子不長,我們能說的話也不多,更不能任憑自己一時肆意妄言,造成沒有必要的悔恨和苦惱。
多積口德,少造口業(yè),世界總不會虧待你?!?/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