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理論與實踐”關系是最基本的認識論命題,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紐帶,具有十分重大的方法論意義。需要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理論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我們黨經(jīng)歷了艱辛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體系。這個探索過程可以表述為四個階段,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再到“以人為本”,中國共產(chǎn)黨人從經(jīng)驗與教訓中覺醒,經(jīng)歷了十分艱辛的探索,終于回歸到“人文”。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歷史轉(zhuǎn)變過程和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向人民負責地講清楚。
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這就是,實踐本身是否包含著思考、是否包含著反思。這里,我想舉一個例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于2013年6月18日啟動,教育活動時間持續(xù)一年左右,活動緊緊圍繞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黨深入開展。切入點是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教育活動重點對象是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二批于2014年1月開始,于2014年10月結束,這次活動更為貼近基層。根據(jù)中央統(tǒng)一安排,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分別聯(lián)系一個縣,習近平聯(lián)系蘭考縣。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當中,就黨的理論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化對群眾路線理論的認知。習近平強調(diào),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把群眾路線提到黨的生命線的高度來強調(diào),使群眾路線成為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深邃思考。群眾路線彰顯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使黨的生命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黨章強調(diào),“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從中可以看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與黨的實際工作的有機結合,是根本宗旨落地生根的最好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有了這樣的群眾路線,我們黨就能把維護好、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能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鼎力支持。這是我們黨特有的政治優(yōu)勢。從歷史上看,我們黨的生命機體從誕生之初到茁壯成長的全過程,都是與通過走群眾路線來踐行根本宗旨相伴而行的,因而能夠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屢經(jīng)挫折而彌堅,屢歷風雨而更強。
群眾路線不僅是黨的政治理論,而且也涉及到認識論。我們一定要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否則,它的價值就沒有得到真正展現(xiàn)。那么,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它是怎樣發(fā)展,怎樣與實際結合的?這里,我再舉一個例子。在黨的歷史上,劉少奇特別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1941年7月,劉少奇給當時在華中局黨校工作的宋亮(即孫冶芳)寫的一封信《答宋亮同志》(收入《劉少奇選集》)當中特別提到,“中國黨有一極大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yǎng)是不夠的,是比較幼稚的。”“所謂中國黨的理論準備,包括對于馬列主義的原理與方法及對于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把握。”他提出,干部要學習理論,理論要聯(lián)系實際。以后,劉少奇也是身體力行,努力轉(zhuǎn)變我們黨的理論準備不夠的弱點。
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通過了劉少奇《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也就是《論黨》(收入《劉少奇選集》)。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深入論述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毛澤東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和科學的概括,揭示了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和本質(zhì)特征,使全黨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同時,針對黨所存在的問題,專門評析了黨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闡明了群眾路線的本質(zhì),表現(xiàn)出特有的實踐理性。他強調(diào),我們必須明白“人民群眾不是劃一的,各種工作是復雜的。”他提出,“我們要領導群眾前進,但是不要命令主義。我們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但是不要尾巴主義。我們要從群眾原來的水準出發(fā),去提高群眾的覺悟,率領群眾前進。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把最高的原則性和與群眾最大限度的聯(lián)系直接配合。這就是我們的群眾路線。”(《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7—358頁)今天我們來看,劉少奇的群眾路線理論形成過程思想是有變化的,他根據(jù)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那么,怎么樣把理論和實際真正會通結合起來?我想關鍵的途徑就是要發(fā)現(xiàn)問題,使問題成為理論和實踐的重要連接點。
1948年7月,劉少奇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中談到黨的建設問題。他把群眾路線的實踐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他認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加以分折綜合,形成正確的方針政策,然后再放到群眾中去實行,這樣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把理論準備好,是要經(jīng)過長期斗爭、艱苦創(chuàng)造的。”
在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當中,形成的不僅是工作的方法,而且還是思想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想到的和我們思考的東西,和群眾所思考所想到的東西是不是能夠一致,這也是檢驗我們能不能使理論和實際會通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和標準。我認為,這體現(xiàn)了實踐理性。實踐理性是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實踐理性,是指與我們的行動和選擇有關的理性。所以,實踐理性首先與我們對行動的理由和動機的理解相關。這個實踐理性的提出,對共產(chǎn)黨人確定如何來進行實踐,如何聯(lián)系實際,如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具有思想上的指導意義,而且還有具體工作的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1962年1月至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擴大工作會議。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書面報告和講話。他指出,要“進一步地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他強調(diào),全黨要樹立實事求是的作風,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他指出,那種把群眾運動當作是群眾路線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眾運動就不是群眾路線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更錯誤的是,有些把敲鑼打鼓、虛張聲勢、開一些沒有內(nèi)容的大會、作一些空洞的大報告,看成是群眾運動和群眾路線”。他認為,其實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決不是真正的群眾運動,更不是群眾路線”(《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頁)。有人以為只靠突擊性的群眾運動就可以把事情辦好也是不對的。實行群眾路線“就要在群眾中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這樣做表面上似乎并不像群眾運動那樣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卻能夠深入地發(fā)動群眾和教育群眾。這樣做,才能夠真正把群眾的力量發(fā)動起來,做好工作”。他指出,沒有經(jīng)常工作,不把經(jīng)常工作做好,就不會有真正的群眾運動。群眾運動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必須是出于群眾的自覺自愿的行動。那種表面上似乎轟轟烈烈實際上空空洞洞的違反群眾路線的所謂“群眾運動”,不僅不能真正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而且損害了群眾的積極性,損害了黨的威信。
他認為,人民群眾總是分成各個層次,有比較積極的部分及中間狀態(tài)與落后狀態(tài)的部分。按照群眾路線,必須照顧多數(shù),就是后一部分,在群眾中提出的行動口號以及斗爭形式、組織形式等,都必須是中間狀態(tài)與落后狀態(tài)的群眾能夠接受的,啟發(fā)群眾的自覺與自動,主要就是這部分群眾的自覺與自動。因為中國農(nóng)民占大多數(shù),群眾觀點與農(nóng)民觀點密切聯(lián)系,文化水平低的群眾特別是農(nóng)民群眾,總是從親自看到的、親自體驗到的事情上去理解問題,所以,給群眾以典型示范,才能鼓勵群眾行動起來,提高群眾的自覺與自信,成為群眾的熱潮。
劉少奇把群眾觀點、群眾關系和群眾利益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價值導向和基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群眾觀點,才能與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與群眾建立密切聯(lián)系,并進而真正代表群眾的利益,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奮斗。建立密切的群眾關系,又是從群眾觀點到實現(xiàn)群眾利益的橋梁和媒介,將群眾路線落實到實現(xiàn)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來。“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觀點,我們與人民群眾的這種關系,是和一切剝削階級對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及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根本不相同的”(《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頁)。而真正代表群眾利益就能促進群眾觀點和群眾關系的樹立與建立,并得以鞏固。所以,它是根本,是與黨的宗旨相一致的。劉少奇對群眾路線的這一有益探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我們在新時代開展黨的各項工作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鮮明地指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作為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不是一個單純的作風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其關鍵和前提是教育全體黨員尤其是黨的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擺正黨同人民群眾、干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堅定以人民群眾為重的立場,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深入基層開展調(diào)查研究,體察民情、集中民智、愛惜民力、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