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55.7%的受訪者家中有家訓,71.7%的受訪者認為家風家訓應(yīng)包含“孝敬父母”,55.8%的受訪者認為家風家訓對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有很大影響,68.5%的受訪者建議父母從小教導孩子了解家訓。(1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國家有國法,學校有校紀,家里有家規(guī)。家規(guī)又稱家訓,好家訓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好家庭則是造就好兒女的搖籃。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有人羨慕別人出生在“書香門庭”,有人向往別人家的好家風。其實,我們今天是祖先的子孫,將來又會是子孫的祖先。“74.5%受訪者認為制定家訓有必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家風的打造者和傳承者。
家訓內(nèi)容包含的內(nèi)容可以很廣泛,“齊家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讀書治學之道”一直是中國家訓的三大主題。“齊家治國之道”歷來被君王重視,“為人處世之道”則被名臣學者推崇,“讀書治學之道”則成為草根勵志的寶典。但具體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內(nèi)容則可以更細致且有所側(cè)重,但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應(yīng)該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父母對子女的愛濃烈無私,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明代思想家在《原君》中闡述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這就說明人不是天生就會孝敬父母,子女對父母的愛是一個需要不斷培養(yǎng)、不斷錘煉的過程。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應(yīng)當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孝順的意識,這是一個人道德的基礎(chǔ),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更遑論尊敬他人了。要知道培養(yǎng)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不光是為人父母者的福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wù),這也才談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小家的和諧融洽,才有國家的安定團結(jié),也才有整個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shè),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jié)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
總之,制訂家訓打造家風,最基本的內(nèi)容是“孝敬父母”,并把這條家訓落到實處,成年人要“孝敬父母”,為孩子樹立個模樣,孩子們則應(yīng)當接受父母教育,把良好家風傳承下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