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中國人應(yīng)該是世界上最講究孝道的吧。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中,父子一倫是最重要的,且雖有“父慈子孝”這種貌似交互的要求,不過,“往下親容易,往上親難”,所以,源于人類天然的、本能的“父慈”,并不需要社會過多地提倡。“子孝”這一環(huán)卻不然,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能依稀聽到隱藏于其背后維護孝道的聲嘶力竭的吶喊,“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簡直禽獸不如,決不能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所以“孝道”可以用來要求和約束所有人,即便貴為皇帝,也不能自外于孝道這一鐵律,孝道是維系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的“定海神針”。
古代孝子們的“孝”可謂各行其道,而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男ⅲ蛷牟煌瑐?cè)面展現(xiàn)了孝行的多樣性。比如說周代老萊子“戲彩娛親”之事,“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藍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老萊子的行孝方法比較獨特,就是在耄耋之年的父母面前表現(xiàn)出一種“萌萌噠”的樣子,以示自己需要父母呵護之意。初讀這樣的故事時,覺得老萊子“玩兒”的有些過分,不過仔細想想,人年紀大了最擔心的是自己“不中用”,只能吃閑飯,成為兒女的累贅,而老萊子的“詐臥跌地,作嬰兒啼”,正是在對父母“扶一把”的需求中,使父母有了被人需要的感覺。
另一個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也頗奇特。“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母。(朱氏)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主人公是無論后媽如何“不慈”,他都無怨無悔、一如既往地盡孝。只是王祥的繼母嗜好比較獨特,在天寒地凍的日子里居然想“食生魚”,作為孝子的王祥則義無反顧地解衣“臥冰求之”。故事的寓意當然是要勸勉人們行孝。在王祥的身后倒是出現(xiàn)了許多以他的名字或行為命名的河流,比如說洛陽西就有著名的“王祥河”。而在山東臨沂城北的孝友村也有一條與王祥有關(guān)的河流,人們稱其為“孝河”,又名“孝感河”或“王祥河”,多年前筆者去臨沂講授傳統(tǒng)法律文化時曾提及這個故事,當?shù)厝司秃茏院赖刈鲞^介紹。
除了老萊子、王祥的故事外,二十四孝所提倡的孝行還有很多,有的是事親篤孝,無違于父母之命者,有的則在父母生病時精心侍奉、不敢懈怠者,也有些屬于家族和睦、累世同居、使家族綿續(xù)數(shù)百年者,還有為報“不共戴天”之父母仇而臥薪嘗膽、矢志不渝者??梢哉f這些孝子雖然孝行各異,卻是孝心同一,其背后蘊含的都是值得稱頌和褒揚的孝道這一美德。
然而,盡管在一個人識字之初的蒙學讀物中就能讀到這些故事,布衣草民在生活中也被要求以這些孝子為行動的楷模,不過這些事例畢竟不是普通人能習得來的,所以除了社會倡導之外,統(tǒng)治者也借用法律的手段來強制推行。“不孝”行為入罪在我國是很早的,《孝經(jīng)》中有“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一般認為,早在夏代我們就已規(guī)定了“不孝罪”。到了漢代,犯不孝罪者會被處以棄市、梟首等極刑,而從隋唐開始直至明清,不孝則直接入于“十惡”,“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養(yǎng)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等皆屬不孝??梢哉f,一切不敬及有違家長意志的言行都可能受到嚴懲。
一個人的孝與不孝,從法律上看,似乎有統(tǒng)一客觀的標準,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則端賴父母的“感覺”。有時候外人看來是孝子的,在父母眼里卻是“忤逆”;而有些只會耍嘴皮子卻不斷“啃老”的子女,在父母眼里則可能是大孝子。那些受了“委屈”的子女并不能去據(jù)理力爭,正像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里說的,倫理問題只能“向里用力”以求解決,“不得于父母者,只好轉(zhuǎn)回來看自家這里由何失愛,反省自責,倍加小心,倍加殷勤。莫問它結(jié)果如何,唯知我在盡孝。此即為最確實在孝可得父母之愛者,外此更無它道。反之,若兩眼唯知向外看父母的不是,或一味向父母頂撞,必致愈弄愈僵,只有惡化,不能好轉(zhuǎn)。”只管盡孝,不問后果,也是孝子應(yīng)有的品行。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里,父慈子孝這一人倫都值得提倡,它是人間最真最純的情感。即便在“子女有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wù)”這樣的條文中,也早已剝?nèi)チ诵⒌罍厍榈囊幻?,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財貨的給付,而在許多相關(guān)的案件中,更有連維持老人溫飽等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義務(wù)都不愿承擔的忤逆子。最近看到發(fā)生在山東某地的一個支付贍養(yǎng)費的案件中,兒子為了躲避給母親幾千元贍養(yǎng)費的“執(zhí)行款”,不僅搞假離婚轉(zhuǎn)移財產(chǎn),而且還與執(zhí)行法官捉迷藏,打游擊,寧愿上黑名單當一個“老賴”,也不愿拿幾千塊錢給老媽。法院最終幫老人討回了贍養(yǎng)費,卻討不回兒子對母親的孝心,而當孝心缺失時,再強有力的法律也無可奈何。
我們今天提倡孝道,固然不能以二十四孝做楷模,也不能以十惡不赦之罪來懲治不孝惡行,但要解決這個千古難題,仍需要我們在進行道德教化的同時,輔之以恰當?shù)姆闪x務(wù)的設(shè)定和完善的社會養(yǎng)老機制的建構(gòu),而這就需要政府的投入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能奏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