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子營28號院:傳奇的巔峰
1928年1月,沈從文隨著南移的出版業(yè)而一起遷居上海、武漢,此間曾短暫地回京借住在燕京大學達園教師宿舍,幾個月后應楊振聲之邀赴青島大學任教。直到1933年七八月間,沈從文又重回北平。他先是暫住在西城西斜街55號甲楊振聲家里,緊接著很快就付定買下西城府右街達子營28號院。
“府右街”明朝時叫“灰廠夾道”,1913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將總統(tǒng)府設在中南海,以總統(tǒng)府為中心面南背北,灰廠夾道恰好在總統(tǒng)府的西側,即右手邊,因此名為“府右街”。“達子”即“韃子”,是當時對北方游牧民族的貶稱,民國政府倡導五族共和,改稱“達子營”。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于1951年要求“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帶有歧視和侮辱少數(shù)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lián)等分別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北京市根據(jù)這一指示重新命名了許多地名,其中西安門府右街的達子營改名為“互助巷”。2012年,我曾去找過一趟“互助巷”,最終卻什么都沒有找到,拆遷過后周圍都是普通民居和政府辦公機構,讓人覺得有些許的遺憾。
沈從文在達子營28號院住了4年,這4年可以說是沈從文最為安定、順遂的一段時光。在這個小院里,沈從文終于迎娶了張兆和,成就了一段佳話。更有意義的是,28號院還是重要的文學現(xiàn)場。新婚之后,沈從文接手《大公報》的文藝副刊,他的家成了北平重要的文學據(jù)點。不久,好友巴金從上海趕來看望沈從文夫婦,沈從文把自己的書房騰給巴金住,住在沈家的兩三個月里,巴金寫完了《愛情三部曲》中的《雷》以及《電》的一部分。而沈從文則在院內一棗一槐的樹蔭下,交叉寫完了《邊城》和《記丁玲女士》,達子營28號院見證了沈從文創(chuàng)作巔峰期的到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3、1934年間,沈從文在這里完成了《文學者的態(tài)度》《論“海派”》等一系列文章,從而拉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京派”與“海派”之爭的大幕,最終連魯迅也介入到這場論戰(zhàn)中來。
沈從文批評上海文壇商業(yè)競賣包裝下的“名士才情”和“玩票白相氣息”,肯定北方作者的“誠樸治學的風氣”及其對“人生文學”的關注。這種涇渭分明的態(tài)度連同他關于“都市—湘西”風格、情感迥異的兩套筆墨共同奠定了沈從文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經(jīng)過一輩輩學人的分析和闡釋,提及“京派”與“海派”必定繞不過沈從文,而討論沈從文又一定會提到他筆下的城鄉(xiāng)二元世界,這已經(jīng)成為文學史的結論。但有趣的是,如果說在觀念上,沈從文貶抑都市文明的“下流”“虛偽”“愚昧”“殘忍”“丑惡”,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躋身于教授名流之中卻一直是沈從文孜孜以求的。“沈從文因為一貫與‘新月派’、‘現(xiàn)代評論’派有些友誼,所以他始終有些羨慕紳士階級,他已經(jīng)不甘于一個清苦的作家的生活,也不大滿足于一個作家的地位,他很想能當一位教授。”丁玲這番話雖然說得有些不講情面,但事實卻也的確如此。如果說沈從文推崇湘西世界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可是《柏子》《蕭蕭》《丈夫》《三個男子和一個女人》等等當中的嫖妓、童養(yǎng)媳、沉潭、盜墓、奸尸等,無論如何都是有違公序良俗、天理人倫的,不管是當初還是現(xiàn)在,都有研究者對此提出質疑與批評。如果說沈從文只是對上海沒有好感的話,可他許多嘲諷都市人的小說比如《或人的太太》《紳士的太太》等卻又都是以北京為背景的;1931年在給友人的信中,沈從文又一再表示北京于自己不相宜,還是上海更適合自己。如此說來,文學史書寫或許草草掩蓋了不少矛盾的地方。事實上,20世紀30年代之前,沈從文的生活極其艱難,他對都市文明的鄙夷和批評綜合了他在許多城市生活的經(jīng)驗?!痘蛉说奶泛汀稛ê跸壬贩謩e發(fā)表于1928年3月和5月,此時沈從文尚在北京,故事的背景都涉及北京,后者部分涉及上海;《紳士的太太》發(fā)表于1930年,沈從文已到上海,小說寫的都是“北京做官人家”的種種不堪;《都市—婦人》發(fā)表于1932年,此時沈從文人在青島,小說背景在武漢、北京、上海之間不斷切換;1935年發(fā)表《八駿圖》的時候,沈從文已經(jīng)在北京達子營的家中安定下來,主人公周達士的小病非在青島不能痊愈??梢?,沈從文對都市文明的攻訐并不針對特定的城市,而是源自于他對現(xiàn)代文明負面效應的抽象總結。而且,沈從文心里也清楚,人生前路的方向絕不在湘西而在城市。且不說他自己對胡適、徐志摩等文壇大佬的干謁和結交,他自己曾雄心勃勃地想要學習外語,甚至還想把自己的九妹送到國外去,而且是“學一些讀書以外的技能,學跳舞或別的東西”。而談到湘西題材的創(chuàng)作,沈從文曾不無沮喪地談到“我的世界總仍是《龍珠》《夫婦》《參軍》等等。我太熟悉那些與都市相遠的事情了,我知道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太多,目下所處的世界,同我卻離遠了。我總覺得我是從農(nóng)村培養(yǎng)出來的人,到這不相稱的空氣里不會過好日子,無一樣性情適合于都市這一時代的規(guī)則,缺處總是不能滿足,這不調和的沖突,使我苦惱到死為止”。從創(chuàng)作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的話,沈從文抑“城”而揚“鄉(xiāng)”,這一創(chuàng)作特色是否可以理解為是他渴望融入城市而不得的一種心理焦慮及補償呢?而學界把這種特色提煉、概括為“城鄉(xiāng)二元對立”,這是否又和特定語境下我們對鄉(xiāng)土文學傳統(tǒng)的重視與維護有關,也是一種“反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性”的體現(xiàn)呢?其后人們對“反思現(xiàn)代性”的想象和追求,是不是又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對這一結論的接受與維護呢?
達子營28號院是沈從文的福地,短短四年時間里,《邊城》《湘行散記》《從文自傳》《沫沫集》等一批重要作品相繼問世,除主持《大公報·文藝副刊》外,沈從文還參與發(fā)起了《水星》和《文學雜志》等,并被林語堂聘為《人間世》的特約撰稿人,沈從文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此外,沈從文還晉升為兩個兒子的父親。然而戰(zhàn)爭卻打斷了原本順暢、美妙的生活節(jié)奏。1937年7月18日左右,沈從文躲進德勝門內的國祥胡同的那王府后院暫避兵燹。7月28日北平淪陷。8月11日晚,沈從文接到民國教育部的秘密通知,第二天一早隨北大、清華的教師匆匆撤離了北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