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脫貧攻堅已經(jīng)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貴州還有372.2萬農(nóng)村人口尚未脫貧,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貴州實施大扶貧戰(zhàn)略行動,落實“精準”二字。自2012年以來,貴州加快脫貧速度,穩(wěn)步推進各項精準扶貧工作,減少貧困人口776萬人,貧困發(fā)生率降低到10.6%。
精準識別 一戶一法
5級干部入村核實
精準扶貧首要在精準識貧。
“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這是過去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迤那鎮(zhèn)農(nóng)民的生活寫照。而如今的迤那鎮(zhèn),通村路延伸到各家各戶,白色的樓房拔地而起。
在扶貧實踐中,迤那鎮(zhèn)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法”精準識別機制。“村民家里有沒有存款和余糧,這些不好查,掌握貧困戶真實情況,首先要逐村逐戶實查摸底。”迤那鎮(zhèn)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兵說。
如何精準識別貧困對象,貴州抓住“精準”二字,通過“四看法”,讓貧困戶自愿提出書面申請,之后進行民主評議,由老百姓選出并進行公示,最終確定貧困對象,再根據(jù)貧困村和貧困戶的不同情況,按“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制定相應的幫扶計劃和措施。此外,貴州還組織省市縣鄉(xiāng)村5級干部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派出50萬人次遍訪貧困村和貧困戶,加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shù)據(jù)的比對核實。
貴州還積極探索“互聯(lián)網(wǎng)+”扶貧新模式,通過“扶貧云”將各項指標整合形成脫貧指數(shù),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對象,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