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這一重要論述源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6年、新中國成立68年、改革開放39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于我們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偨Y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可以看出科學判斷形勢對黨和人民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我們把思想進一步統(tǒng)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
科學判斷形勢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
科學判斷形勢是我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也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
我國革命成功的重要經驗。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黨內少數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堅持“城市中心論”,幾乎使中國革命陷入絕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敵強我弱的現實,科學判斷形勢,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科學分析我國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的二重性,把握住國際國內的有利條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和平贖買的理論,成功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成功的基本保證。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還知之甚少。當時,毛澤東同志敏銳地覺察到蘇聯(lián)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以蘇為鑒”的主張,逐步確立以農業(yè)為基礎、以工業(yè)為主導的工業(yè)化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依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提出要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yè)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重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對世界大勢的把握上,鄧小平同志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邃的戰(zhàn)略洞察力,作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新判斷,為我國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在對國情理解上,我們黨提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論斷,確立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此基礎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