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要有新維度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明顯,成果顯著,舉世公認。但是,總有些人認為改革多流于形式,改革效果并不顯著。講這種話或有這種認識,除了一小部分別有用心者故意所為,恐怕多數(shù)是因為對這輪改革與以前改革的區(qū)別認識不清,忽視了人民利益的多樣化,把握不準評價改革成效的維度和標準。
首先,本輪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全面”。與以前推出的旨在解決某個或某有限領域的改革相比,本輪改革涉及領域之廣,觸及層次之深前所未有。而作為某個地區(qū)、某個階層、某個群體,即便是中央層次的某個部門,受自身利益和認識范圍的局限,很難了解全面改革的進展和效果,會產生“一葉障目”的效應。因此,如果不是直接涉及這個地區(qū)、階層、群體的改革,他們就很難正確給出其他地區(qū)、階層、群體的改革感受,進而對涉及全局的全面改革效果給出合理準確的評價。如果恰好此輪改革涉及這個地區(qū)、階層、群體較少或者涉及既得利益較多,對全面改革效果做出“不明顯”的評價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千方百計讓公眾充分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及改革成果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免公眾在看待改革成果上的局限性。
其次,本輪改革的另一特點是“深化”。與以前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改革相比,隨著短缺經(jīng)濟的結束,改革的重點轉為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提高國家和社會治理能力,提供充分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短缺經(jīng)濟時期,老百姓追求的是物質產品或物質利益的量,盡管有邊際效應遞減規(guī)律起作用,但人們對物質產品或物質利益的量的感知還是非常敏感的。然而,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老百姓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在量的滿足的基礎上,開始要求質的提升,包括追求物質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環(huán)境需求,等等。所以,本輪改革的“補短板”,除了要在物質產品“量的增加”上繼續(xù)努力外,絕大部分是著力于“質的提高”。而人們對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的感知是不太敏感并各不相同的,比如生病的人對醫(yī)療改革和藥品降價帶來的好處會感知明顯,健康人群可能就不敏感。因此,正確認識本輪改革的成效,需要增加“質量維度”和“服務維度”,從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細微之處去認識改革效果。
再次,本輪改革的再一個特點是觸及“存量”。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jīng)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增量改革,人人受益,人們對改革效果的認同感高。存量改革,一部分人獲得收益,一部分人利益受損,有人因此質疑改革的成效,這是不對的。要看到,改革當中進行利益調整的目的,就是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fā)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從而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老百姓支持改革、為改革喝彩的原因。比如,從干部轉變作風和懲治貪腐官員來看,本輪改革的成效前所未有,利在當代,功在千秋,老百姓拍手稱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以人民利益最大化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改革成效顯著。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不斷解放、發(fā)展和保護社會生產力,不斷做大“蛋糕”,為實現(xiàn)和滿足人民利益多樣化、最大化夯實物質基礎。同時要注意分好“蛋糕”,加快實現(xiàn)共同富裕。我們還將繼續(xù)從滿足人民利益多樣化、最大化的要求出發(f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擔當精神與十足干勁,攻堅克難,不斷筑牢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制度基礎。
(作者:韓保江,系中共中央黨校經(jīng)濟學教研部主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