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拉松刷屏了當天的朋友圈,但這幾日卻因為“偽造號碼布”事件而余溫未減。9月18日,3位佩戴同一號碼布的跑友在“北馬”起點的合影照片現(xiàn)身網(wǎng)絡,隨后引發(fā)輿論發(fā)酵,并最終在19日迎來了“北馬”官方的一紙回應,這3位跑友不僅被組委會“強烈譴責”,而且隨時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
如果說馬拉松現(xiàn)象很好地解釋了2011年之后馬拉松在中國的興起,那么布迪厄的“區(qū)隔”等文化理論則另辟蹊徑地回答了“跑馬”在中國“火得不像話”的獨特景觀。
按照前述理論,人均GDP5000美元是個分割線,跨過這條線,一個國家就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周期。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勢必逐步喚醒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正如某運動社交軟件“越自律越自由”的口號,跑步尤其是馬拉松由于多與自由、自律等頗有“氣質”的標簽捆綁,正日益被塑造為某一群體的特有格調和生活方式。
“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的村上春樹式跑步哲學和“不可預測性已為我們所馴服”的埃里克·霍弗式跑步話語,足以讓一些狂熱的愛好者將跑步當作對抗焦慮的一個隱喻。在這個熱潮中,購買裝備、拉開陣勢參加各種馬拉松賽事,無疑最具儀式感。去年上海馬拉松搶票堪比春運,今年北京馬拉松創(chuàng)出“十里挑三”的中簽率新低,跑馬狂熱下,蹭跑、替跑甚至不惜生命硬跑等看起來荒唐的現(xiàn)象,似乎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以破壞秩序和違背基本規(guī)則的手段所追求的儀式感,除了能在社交媒體實現(xiàn)身份炫耀和形象建設外,離所謂跑步哲學只會越來越遠。在網(wǎng)絡評論區(qū),也基本呈現(xiàn)出“褻瀆體育精神”“漠視規(guī)則”等一邊倒的批評聲音。此外,中國馬拉松賽事新考驗、馬拉松文化“很冷”等命題,也由此被重新審視和討論。
愛跑步的人越來越多。根據(jù)相關報告數(shù)據(jù),去年天貓?zhí)詫毱脚_上,跑步類目的總銷售額高達135億元,消費人群有4000多萬之眾。從2010年的13場到2015年的134場,再到2016年的200場,全國馬拉松賽事數(shù)量實現(xiàn)N級跳,但遺憾的是,一些賽事的組織和管理水平與公眾的期待尚有差距。賽道規(guī)劃不合理、標識設計出錯、安保與供給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仍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馬拉松,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不難理解,但關鍵是要正視問題并著力規(guī)范提高,從而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也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迎接未來的更多挑戰(zhàn)。
馬拉松背后的巨大商機早已被多番透視,當前也許更為緊迫的是,要加強馬拉松文化的涵養(yǎng)與傳播,提高參與者的素質,凸顯馬拉松運動的人文內涵。馬拉松在國內究竟還將演繹出哪些故事和問題,不得而知。正如眾多的全民健身項目一樣,現(xiàn)階段,馬拉松運動也要正視成長的煩惱和焦慮。組織者也好,參與者也罷,都應該循門徑而入、按規(guī)矩辦事,這樣的奔跑才會有更多幸福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