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國家科技實力的提升
在被問到中國為什么要建“探索一號”科考船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彭曉彤這樣回答:我國海洋科技起步較晚,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海洋裝備。但是國外設備固有的技術封鎖和高昂的維護成本,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單靠引進就能走到國際深海領域的前沿。中國要想成為海洋強國,必須改變這種情況,堅持自主研發(fā)是走到國際深海前沿領域的必由之路。
建造中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是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客觀需求——中國的科學研究已經到達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正在實現(xiàn)從跟蹤到并行再到領跑的轉變,中國科學家要做出從0到1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走上國際科學前沿,必須發(fā)展自己的大科學裝置。
而能夠建設中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得益于中國工業(yè)、制造業(yè)等的飛速發(fā)展。大科學裝置由多學科支撐,是眾多高新技術的集成,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制造能力。大科學工程不是通用科研儀器設備,大多需要特殊的材料和工藝。而這些材料和工藝,往往都在封鎖、禁運之列,只能靠我們自己研發(fā),如果中國工業(yè)和制造業(yè)不具備相當?shù)乃胶湍芰Γ俸玫目茖W設想也無法實現(xiàn)。
每當提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時,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總會說:“如果沒有中國工程技術的發(fā)展,F(xiàn)AST不可能完成。”他介紹,F(xiàn)AST將使中國擁有探測宇宙的最好儀器,而掌握相關專利技術的發(fā)達國家對中國實施封鎖。
大科學裝置建設中取得的新技術成果也被廣泛應用在其他重大工程中,反哺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介紹,中國互聯(lián)網的誕生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副產品”,而它的建造和之后的每一次升級改造,都促進了相關企業(yè)的技術提升。而為FAST研發(fā)的抗疲勞索網技術及索網工程管理,應用在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