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時代。之后,人生歷程中拉開的差距,除了所處的不同客觀環(huán)境、客觀條件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青年時代的主觀世界、主體努力與人格狀態(tài)不同直接相關(guān)。習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并明確為全黨的核心,應當說,與他在陜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辛磨煉、積極努力,以及之后的歷練密切相關(guān)。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民王憲平一語中的:“習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曾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1975年采訪過習近平的曹谷溪說:“陜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黨委書記、縣教育局局長的白光興也說:“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習近平奮斗的結(jié)果。”這些親眼看見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鍛煉且成長的人這樣來評價習近平,充分展現(xiàn)了習近平真實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歷程。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習近平知青歲月的整體形象,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它可以鍛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借口,究竟如何,關(guān)鍵看你的人生態(tài)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習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關(guān)鍵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遠。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知青專干的劉明升說:“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實現(xiàn)了精神升華。”在梁家河7年,習近平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升華,這就是養(yǎng)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這就決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習近平后來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沉到基層,沉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為什么?這與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信念和抱負直接相關(guān)。一句話,在農(nóng)村7年,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圩?,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與他這7年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刻苦鍛煉有關(guān),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認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業(yè),要在“修齊治平”方面有所作為,這是他成長的內(nèi)因;二是外部因素。如黨組織的培養(yǎng),家庭與環(huán)境的影響,陜北老鄉(xiāng)的關(guān)懷教育,等等。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有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jīng)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jīng)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說,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jīng)受饑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nèi)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wù)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梁家河這個山溝里。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chǔ)。延川縣梁家河村民張衛(wèi)龐、呂侯生、劉金蓮說:“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9年在延長縣插隊的知青孔丹說:“陜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這些樸實的話都是真實的寫照。習近平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一開始要過四關(guān):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應當說,這四關(guān)過得很艱難。就是說,要找出一條從梁家河走出的路,對那時的習近平來說,實在太難了。如果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華,就會處處怨天尤人。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shù)開始。然而,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習近平?jīng)]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度過了這四關(guān),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nóng)民,下決心扎根農(nóng)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能吃苦”,主要體現(xiàn)在他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夙夜在公、竭盡心力。
愛學習
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和中國經(jīng)典古籍。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zhì)、問題、重點,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并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蘊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jīng)驗,之所以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guān),與他“厚積薄發(fā)”的積累有關(guān)。而這,對他今日治國理政,尤為重要。今天,他強調(diào)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基礎(chǔ)上的。擔當大任,不僅需要勞其筋骨,還要博覽群書,掌握認識世界的方法。好比領(lǐng)導干部完成工作任務(wù)是過河,而過河需要船,需要橋,這里的“船”和“橋”,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從實踐經(jīng)驗中來,也從學習、讀書中來。習近平說得好:“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辦實事
只有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shù)厝罕娹k實事,試圖改變當?shù)芈浜竺婷?。為群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wù)。要為群眾辦實事,就要先調(diào)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了解當?shù)貙嶋H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了解當時農(nóng)村的落后與老鄉(xiāng)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fā)他為群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陜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習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通過調(diào)研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后,習近平就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并腳踏實地去做,去苦干實干。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實干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lǐng)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yè)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梁家河才幾天就去吊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guān)心;從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wèi)龐,到幫助果農(nóng)提高蘋果產(chǎn)量質(zhì)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xiāng)吃,到對貧下中農(nóng)、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習近平的為民情懷。習近平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農(nóng)民”,還經(jīng)常說他是“老陜”,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這說明他已經(jīng)完全把自己融入農(nóng)民之中了。當今,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diào)以人民為中心,強調(diào)“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wù),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rdquo;,強調(diào)“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強調(diào)“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經(jīng)常到那些貧困地區(qū)體察民情,與他這7年知青經(jīng)歷所培養(yǎng)起來與人民的深情有關(guān),與他在梁家河插隊所形成的為民情懷直接相關(guān)。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diào)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他曾經(jīng)就是一名農(nóng)民,他懂農(nóng)民。1969年到延川縣段家疙瘩大隊插隊的知青陶海粟說:“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黑蔭貴說:“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延川縣梁河家村民石春陽說:“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暉也說:“近平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這些都道出了習近平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的務(wù)實精神和開拓精神。正因如此,習近平入黨、當村支書、上大學,“大家都擁護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