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黨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勝利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這對于我們準確判斷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及時采取應對之策,化挑戰(zhàn)為機遇,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華文明能夠不間斷五千年薪火相傳,中華民族能夠越過歷史的溝溝坎坎、經歷一次次生死存亡的考驗走到今天,憂患意識功不可沒。在危世,憂患意識喚起亡國亡種的危機感,激起奮發(fā)圖強的精氣神,扶大廈于將傾、挽危亡向復興;在盛世,憂患意識喚起人們在繁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存在的問題與風險,防微杜漸,化解矛盾,消除危險,保持盛世欣欣向榮。總結歷史可以看出,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的書籍《左傳·襄公十一年》中就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guī)”的經驗總結。面對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說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憂患意識更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志號召學習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將其作為全黨整風文件,要求全黨“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tài)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一口氣列出了“十七條困難”,并據此提出應對之策。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強調“進京趕考”問題,并提出“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新中國一建立,我們就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時刻提醒國人要居安思危,要有緊迫感、使命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憂患意識,一直強調底線思維。要求“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zhàn)略定力、應對錯綜復雜形勢的科學方法,更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發(fā)展的治理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指出:“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并強調:“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zhàn),看到形勢發(fā)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就告訴我們,保持戰(zhàn)略定力,應對復雜形勢,不僅要“知危”,清醒認識大好形勢下潛在的風險、危害、挑戰(zhàn)所在,更要注重“圖安”,以勇于擔當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破頑疾、除隱患,補短板、強弱項,著力化危為機,化險為夷。這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戰(zhàn)略定力,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創(chuàng)新,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嫻熟運用,體現了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的統一、保持定力與積極進取的統一。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經過新中國68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fā)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世情國情黨情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從世情看,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中,中國的崛起正在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歷史事件,正在改變世界政治經濟和戰(zhàn)略格局。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加劇,試圖對我發(fā)動“顏色革命”的陰影揮之不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天下仍不太平。從國情看,我國經濟發(fā)展步入新常態(tài),發(fā)展進入關鍵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從黨情看,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長期而復雜,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尖銳而嚴峻,更何況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現在干的事業(yè)是全新的事業(yè)”“是天翻地覆的事業(yè),是偉大的實驗,是一場革命”,而且“這是個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我們的事業(yè)越前進、越發(fā)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把準、看清、摸透國內外各種復雜因素,是決定各項工作成敗的關鍵。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走向新勝利,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要求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第一,在認識問題、分析形勢上,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國際國內形勢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zhàn)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對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第二,在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上,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要積極主動,敢于擔當,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zhàn)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既要直面挑戰(zhàn),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也要管控風險、防守底線。第三,注重應對方法的科學性、系統性、有效性。迎接挑戰(zhàn)、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不會輕輕松松,用對方法、用好方法至關重要。對于各類風險苗頭,如果疏忽大意、應對不力,就有可能釀成沖擊底線的風險事件。在變幻難測的風險面前,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不僅要求見事早、出招快,而且要求分清輕重緩急,把握節(jié)奏力度,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積極穩(wěn)妥掌握主動,既不急于求成、急躁冒進,也不拖拖拉拉、貽誤時機,利用好寶貴的時間窗口,最大限度地化解風險,變危為機,取得積極的成效。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wěn)馭舟”。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才能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在各項具體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動權,有效化解風險挑戰(zhàn)、確保完成目標任務,確保中國夢的航船破浪前行,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