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開始,很多微信用戶在朋友圈分享一個公益活動,這個名為《去“小朋友畫廊”,用一塊錢鼓勵他們的天真與天賦》的h5,在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里刷屏了無數人的朋友圈。參與活動的用戶每購買一副特殊人群的畫作,就向騰訊公益平臺上的“用藝術點亮生命”公益項目進行了捐贈。
“小朋友畫廊”的公益活動一經推出,立馬就呈現出刷爆朋友圈的態(tài)勢。截至8月29日13時,整個項目籌款金額已突破1000萬元。從參與人數來看,這是一次全民級的公益活動,也是一次成功的慈善營銷。慈善事業(yè)運用互聯網+,并附加藝術元素,立馬就展現驚人能量。
但隨著活動的不斷火爆,也引起了一些質疑,從各方言論來看,質疑大抵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這個活動是真的嗎?第二,根據新《慈善法》,開展公開募捐應公布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信息,這家募捐機構是否具備相關資格?第三,許多畫作還是給人極大的藝術感,乃至是視覺沖擊,真的是自閉癥患者、腦癱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智力障礙患者等群體的孩子所畫嗎?背后有沒有人代筆?
對慈善事業(yè)來說,有質疑終究是好事。因為,有質疑才有關注,也才有相應的監(jiān)督。面對質疑,騰訊方面及時回應,稱“小朋友畫廊”是一個線上線下互動公益項目,沒有“投資商”。同時,相關募捐機構的公司介紹,資格證書等也能同步查詢。至于代筆的質疑,筆者朋友圈一名做公益慈善的人士表示,討論畫作有無代筆,是否值得花一元錢支持沒多大意義,“小朋友畫廊”的立意并非要培養(yǎng)藝術家,而是看到藝術對特殊人群的療愈作用。
事實上,慈善事業(yè)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運用成了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則什么都好,用不好反而會戕害慈善事業(yè),甚至是戕害公眾參與的熱情。因而,對于“小朋友畫廊”這樣的慈善活動,就必須用信息透明匹配公眾的慈善熱情。
清華大學教授程文浩指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yè)正在出現爆發(fā)性增長,但公益基金會的透明現狀仍不盡如人意??梢哉f,正是因為慈善不夠透明的現實,才導致許多人的“質疑”。事實上,活動發(fā)起方也表示,項目后續(xù)的善款使用情況將在騰訊公益平臺上進行定期公示,并接受公眾監(jiān)督和詢問。對慈善事業(yè)來說,只有用信息透明撐起公眾的慈善熱情,才能讓陽光照進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孩子的心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