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7·26”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揭示了黨同人民的關系,蘊含著濃濃的為民情懷。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長期以來,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接觸最廣、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發(fā)言權。實踐證明,領導干部不是萬能的,許多難題到群眾中去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許多困惑到群眾中去就會豁然開朗。只要我們善于從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yǎng)料養(yǎng)分、從群眾身上汲取智慧力量,就能不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就能解開思想的“扣子”,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靈感,就能抓到“活魚”,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鑰匙。
毛澤東曾經說過,讀書,不但要善于讀死的書本,而且還要善于讀“活”的書本;不但要會讀有字之書,而且要會讀“無字之書”。這“活”的書本、“無字之書”,便是人民群眾。關鍵看你愿不愿意去“讀”這本“活地圖”、愿不愿意去“學”“小諸葛”、“土專家”和能工巧匠。
當年,焦裕祿在蘭考征求治理風沙的意見時,有人曾提出借鑒國外的瀝青固沙法,焦裕祿則表示:“這個辦法只適合外國人,不適合蘭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務群眾的辦法,還得從群眾中找!”后來,焦裕祿參考當?shù)乩习傩胀邳S河淤泥固墳的經驗,帶領群眾翻淤壓沙,并把這種辦法形象地比作“貼膏藥”,又在封閉沙丘上種樹,稱為“扎針”,最后從群眾實踐中又總結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條治沙經驗。
由此可見,領導干部的立場和群眾站在一起、情感和群眾融在一起、決策和群眾想在一起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個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過程。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只是一句政治口號,需要具體的行動來實踐。身為群眾的父母官、人民的公仆,平常就應該與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掌握群眾的思想狀態(tài),了解群眾的所需所盼;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才能聽得到實話,從而獲得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也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應耐得住性子、聽得進批評。面對下到基層的干部,群眾可能會說贊揚甚至是奉承的話,也可能會說些牢騷話甚至是帶刺的、挖苦的話。古人常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對贊揚的話,干部要保持清醒頭腦,明白哪些是實話、哪些是虛話;對批評的話,干部要敞開胸襟、虛心傾聽,從中找差距、補不足,努力把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實。
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應同群眾坐同一條板凳上,甘當“小學生”?,F(xiàn)實中,一些干部不會和群眾打交道,官話連篇、官架子十足,老百姓根本不愿親近,更不會對其說心里話。干部要想從群眾那里找到“金點子”、好辦法,就得撲下身子接地氣,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學會用老百姓的話語體系和他們溝通交流。只有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群眾才會真心支持干部的工作。
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應善納良言,積蓄后勁,增強擔當大任的實力。只向群眾問計而不用計,無異于形式主義走過場,對“獻計”的群眾來說,更是一種傷害。雖然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見得都正確,也并不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干部也要仔細地進行梳理,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讓群眾感受到干部聽取意見的虛心和改進工作的決心。特別是對群眾提出的批評意見,黨員干部更要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以“空杯”的心理、“小學生”的心態(tài)認真去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公之于眾,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評議。
“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新形勢下尤其是做好扶貧攻堅等各項工作的科學指南。只要我們順應時代要求,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將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為了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就能牢牢把握各項工作的主動權,為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凝聚能夠擔當大任的綜合實力。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824/961722.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人大常委會)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