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吳江段。
戚振林攝
常州半山書局人頭攢動。
陳 暐攝
孩子們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庭院內玩耍。
新華社記者 王 迎攝
蘇州博物館山水庭園。
蘇州日報社供圖
千年大運河,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因其豐富多彩的超大型線性活態(tài)文化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流淌的運河水,將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文化以及園林文化、江南水鄉(xiāng)文化、水利航運文化、近代民族工商業(yè)文化等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樣、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
江蘇境內,運河全長690公里,沿線城市擁有全省60%的人口、66.3%的經濟總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運河遺產,在江蘇人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不斷得到傳承與發(fā)展。
運河遺存
在劃定紅線下分類保護
大運河貫穿江蘇南北,擁有遺產河段325公里、遺產區(qū)7個、遺產點22處。其中,揚州段是運河中獨具風貌的一段。這里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瘦西湖、天寧寺、鹽商宅園,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兩岸。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詩情畫意中,揚州歷史上那個歌吹沸天的時代,與大運河一脈相承。
在瘦西湖的風亭眺望,近處,亭臺樓閣掩映在草木青蔥之間;遠處,水天一色中煙波畫舫輕輕駛過。目光所及,沒有一處高層建筑遮擋住這座城市的天際線。
這一切,與揚州市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fā)展布局有關。2009年以來,揚州陸續(xù)頒布實施了《大運河揚州段遺產保護規(guī)劃》等3項制度,成為運河全線首家公布實施保護規(guī)劃的城市,而且規(guī)定各類遺產點、河段不得因城鄉(xiāng)建設項目遭受新的建設性破壞。
“運河遺存的保護,一方面要通過劃定紅線明確保護對象和范圍,另一方面要實施分類保護、分級保護,并嚴格落實。”揚州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介紹,近年來,市里先后叫停了儀征運河“一河兩岸”、高郵市運河故道等有可能對運河遺產產生破壞的項目。
遠不止揚州。3年前,在江蘇淮安板閘風情街建設工地上,木樁、條石、青花瓷片等深埋地下的物件陸續(xù)被挖出。地方政府當即協(xié)調建設單位停止施工,考古隊迅速進駐場地。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后認為,板閘是明永樂年間所建的“四閘”之一——移風閘,是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沿線城市中一處最重要的新發(fā)現(xiàn),對研究我國明清水利史、運河史具有顯著價值。
對此遺址,當?shù)卣种匾暎瑢⑼恋貙傩哉{整為文物保護用地,著力打造板閘遺址公園:對閘體進行保護展示,回填保護古河道、明清房址等遺跡,對河道走向等遺存進行解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