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肩抗重托 細微服務讓愛心傳播
身為“孝鄉(xiāng)”人,張梅是聽著顏文姜、王讓、二女泉的故事長大的,自己身邊好媳婦、五好家庭、大善孝村的事跡更是頻頻涌現(xiàn)。受深厚的“孝”文化熏陶,張梅一直謹遵“孝敬老人”的古訓。“婚后第二天,我就對老公說,我一定要做一個世界上最好的媳婦兒,盡心盡力照顧雙方老人。”張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她不僅成為丈夫心中最好的妻子,更是街坊四鄰心中的好兒媳。
2014年初,博山區(qū)民政局把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171名低保孤寡困難老人交給了張梅,由她的公司負責上門服務。這既是高度的信任,又是無上的榮譽。肩負著責任與使命,張梅立即展開工作,帶領(lǐng)員工針對這171位“公公婆婆”,制定了細致入微、量身定制的服務方案。
2016年9月17日,張梅和(左二)“12349”愛心義工團成員來到東山社區(qū),看望85歲的孤寡老人魏元湘。 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wǎn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15年10月,張梅舉全力創(chuàng)辦了“山東孝之源養(yǎng)老服務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全面進軍養(yǎng)老事業(yè)。近年來,張梅更是將愛心傳播,成為500余位老人心中的“好閨女”,眾多孩子心中的“張媽媽”。
2016年8月19日,張梅與“12349”愛心義工團為貧困學生送去嶄新的電腦和其他文具。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wǎng)
2013年8月,張梅通過參加博山區(qū)婦聯(lián)“手拉手、心連心”一對一幫扶活動,與來自石炭塢小學的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李云鵬結(jié)成了對子。從此之后,她不僅承擔起了李云鵬全年的學習費用,逢年過節(jié),還會帶上現(xiàn)金和面粉、油等物資看望小云鵬和他的奶奶。
2014年4月,博山區(qū)中心路小學魏梓燁因患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手術(shù)費,張梅了解情況后,立刻與公司運營總監(jiān)、“12349”義工團團長許東策劃“每人捐出一元錢,聯(lián)手救助魏梓燁”的募捐義演活動。僅僅三天時間,就為魏梓燁籌齊50萬元手術(shù)費。如今,魏梓燁早已重返校園,迎來了豐富多彩的人生。
3.榜樣的力量 一個張梅帶出一群“張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張梅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她的公益隊伍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12349”愛心義工團。義工團下設敲門隊、拉呱隊等69個小分隊,共有團員1551人。
張梅,這個助人為樂好人,帶出來一群好人。在孤寡老人的家里、在募捐現(xiàn)場、在街頭巷尾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到處都有“12349”義工的身影。張梅驕傲地告訴記者,很慶幸自己擁有這么多熱心的兄弟姐妹,組成這個極具愛心的團隊,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12349”愛心義工團將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愛傳播得更遠。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wǎng)
“多虧了‘12349’的義工們,讓我再也不哭了,我現(xiàn)在說話有底氣了,人也越來越自信了。”韓維崗,今年73歲,因女兒患有精神疾病,他一直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走在路上碰到熟人,他都會低著頭匆匆離去。“自從義工們來到我家,我突然覺得,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社會上還有這么多人關(guān)心我?guī)椭遥?rdquo;如今的韓維崗,整個人開朗了許多。在張梅等人的影響下,他也加入了義工隊伍中,主動照顧起了小區(qū)里3位孤寡老人。
在義工隊伍中,彭乾輝是最受人尊敬的。今年86歲高齡的他,是義工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信息中心設有日間照料中心,共有老年會員2680余名,每周二該中心都會免費為老年人提供理發(fā)、按摩等服務。每到這天,彭乾輝總會搶著為“弟弟”“妹妹”們服務。“我們也勸彭老多休息,但他說要通過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做公益與年齡無關(guān),自己80多歲照樣能當義工能發(fā)光發(fā)熱。”義工許東這樣感慨道,“這樣的彭老,值得我們每一個年輕人學習!”
86歲的彭乾輝(右一)是“12349”愛心義工團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wǎng)
提及彭乾輝,張梅也滿是尊敬與感激,“我收到的第一筆基金,就是彭老出資,他執(zhí)意要捐獻1萬元當做慈善基金,讓我們幫助更多人。”
“一開始做公益,只是想盡力幫助他人,可當與這群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時間久了,看到周圍這么多人在做著讓人感動的事,我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停下腳步。”回首這么多年的公益之路,眼中含著熱淚的張梅心中充滿了感激。“我不過是‘孝鄉(xiāng)’博山千千萬萬個好媳婦中的一員,我所能做的就是傳承和踐行,讓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我愿成為一抹陽光,溫暖需要愛的地方,讓我們的愛行遍博山!”
(文字來源:淄博市文明辦 作者:淄博文明網(wǎng) 李霞 孫佳 通訊員 國徽)
編輯點評
張梅,一朵長在中國孝鄉(xiāng)山東博山的傲雪寒梅,用她沁人的梅香溫暖了一城百姓。從“賢媳婦”、“好管家”到“張媽媽”、“好閨女”,角色在轉(zhuǎn)變,服務對象在變換,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她那顆真誠助人的熱心。她樂于助人、尊老愛老的精神,正如同那一抹陽光,照亮了困難者前行的路,溫暖了受助者的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