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開宗明義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歷代政治家、思想家不僅從歷史的鏡鑒中總結(jié)了重民、富民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性,更重視教民,特別是在民衣食足之后強調(diào)富而教之。孔子在回答冉有“既富矣,又何加焉”的提問時,明確回答說:“教之。”在孔子看來,在解決民眾衣食溫飽之后迫切需要的是進行教化,使之明禮義、重廉恥、遠罪惡、近善良、敦鄉(xiāng)里、愛國家,能夠自覺地進行內(nèi)省,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禮義廉恥的圣訓和法律的規(guī)范,從而有利于夯實國家富強的社會基礎(chǔ)。反之,富而不教,就會為富不仁、巧取豪奪、訛詐取財,足以敗壞風俗、紊亂社會秩序,無助于國家富強,成為社會的消極因素。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但“知禮節(jié)”“知榮辱”不是簡單地由富裕生活中自然生成的,還需要“教之”。富民、教民是“民惟邦本”這個鏈條上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歷代對于富而教之的論述,可謂多矣。孟子認為,“善政”與“善教”不可分,“善教”有助于得民心,成為締造“善政”的重要手段。他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他同時主張:“教之不改而后誅之。”荀子也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東漢王符提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他還說:“明王之養(yǎng)民也,憂之勞之,教之誨之,慎微防萌,以斷其邪。”他總結(jié)說:“是故上圣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晚清主張改良政體的思想家也以開民智為首要任務,以構(gòu)建改良政治的群眾性基礎(chǔ)。康有為說:“民智愈開者,則其國勢愈強。”嚴復說:“貧民無富國,弱民無強國,亂民無治國。”
中國古代法典中蘊含著重德禮慎刑罰、遵倫常講忠孝、重誠信遠詐偽、重和諧求和睦的民族精神,思想家由此提出明刑以弼教,也就是通過彰顯法律的內(nèi)容,使民了解它所蘊含的必須遵守的強制性規(guī)范,從而表明法律非以刑人為目的,而以禁民為非、使民遠惡遷善為目的,以期實現(xiàn)明刑弼教、以刑輔教。這就是周初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為什么強調(diào)以禮樂主宰刑罰使刑罰得中的重要原因。法家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法莫如顯”,使民知法,從而既可以遠離犯罪,又可以借法保護自身的權(quán)益。商鞅說:“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韓非子說:“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惡勸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風,違法者如履薄冰。
至唐代,唐高祖李淵在制定《武德律》時指出,法律的作用就在于“禁暴懲奸,弘風闡化”,“安民立政,莫此為先”。特別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議》,開宗明義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闡明了教化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諦。著名的文學大家韓愈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宋理學家朱熹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發(fā),他說:“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他還說:“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為政,亦不是決然全無所作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清人評價唐律“一準乎禮。于禮為出入,得古今之平”,表達了后人對于傳統(tǒng)法律所具有的教化功能的理解。
明初,太祖朱元璋力矯元末法紀敗壞以致人不畏法、肆意為惡的積弊,以嚴刑治國。他手訂的《大誥》收集了嚴刑懲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趨吉避兇之道。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大明律》成,他昭告天下:“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明禮以導民”,旨在使民遵守禮的規(guī)范,按禮行事,提高內(nèi)省的自覺,融入“弘風闡化”綱常名教的主流;“定律以繩頑”,旨在運用法律打擊奸頑,懲治犯罪,以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國家的綱紀。明太祖還有意識地對某些案件屈法伸情,借以表達明刑弼教之意。例一,“民父以誣逮,其子訴于刑部,法司坐以越訴。太祖曰:子訴父枉,出于至情,不可罪。”例二,“有子犯法,父賄求免者,御史欲并論父。太祖曰:子論死,父救之,情也。但論其子,赦其父。”例三,“山陽民,父得罪當杖,子請代。上曰:朕為孝子屈法。”
從明德慎罰,到德主刑輔,德禮為本、刑罰為用,再到明禮導民、定律繩頑,是貫穿中國古代兩千余年的一個傳統(tǒng)。它產(chǎn)生于以人為本的基礎(chǔ)之上,是人本主義的具體體現(xiàn)。凡是認真貫徹實施者,則國興;慢而廢棄者,則國亡。這是一條歷史規(guī)律。以德化民的“化”與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導民向善,使民遠離犯罪,由此形成了德法互補互用的法律結(jié)構(gòu)和二元的社會控制手段。這在世界司法制度史上是少有的。(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