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出處】《荀子•不茍》
【釋義】 不隱瞞自己的優(yōu)缺點,對實際情況從不掩飾,這樣便可稱為耿直之士了。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出處】《荀子•勸學(xué)》
【釋義】 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多次對自己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聰明機(jī)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
【出處】《荀子•天論》
【釋義】 在天上的事物中里,沒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的事物中,沒有比水火更閃亮的;在所有的事物中,沒有比珍珠、美玉更光彩耀目的;在人的行為舉止里,沒有比禮義更賢明的。
4. 少而不學(xué),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
【出處】《荀子•法行》
【釋義】 年少時如果不學(xué)習(xí),年長了就沒有才能;年老時如不教育后輩,死后就不會被懷念。
5.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出處】《荀子•修身》
【釋義】 見道善行,一定要恭謹(jǐn)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之行。好的品行在身,就會感到堅定自信,自己也必定喜歡;不好的品行在身,就會感到全身污濁,自己也必定討厭。
6. 夫大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dāng)功,罰不當(dāng)罪,不祥莫大焉。
【出處】《荀子•正論》
【釋義】 品德和地位不相稱,能力和官職不相稱,獎賞和功勞不相當(dāng),懲罰和罪過不相當(dāng),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
7. 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出處】《荀子•大略》
【釋義】 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會追根朔源,徹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實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難困惑。
8. 君子博學(xué)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出處】《荀子•宥坐》
【釋義】 君子要做到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提升道德修養(yǎng),端正品行,以便等待機(jī)遇的到來。
9. 是以不誘于譽(yù),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cè),夫是之謂誠君子。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
【釋義】 因此,君子不被榮譽(yù)所誘惑,也不被誹謗所嚇退,遵循道義來做事,嚴(yán)肅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顛倒,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10.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出處】《荀子•勸學(xué)》
【釋義】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dá)到千里之遠(yuǎn);不積累細(xì)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yuǎn);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yuǎn),)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