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第十一回:十殿閻王同意放唐太宗還陽,太宗非常感激,說,我回陽世,無物可酬謝,唯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說,我一回去即送來。于是,招募到劉全,讓他“頭頂一對南瓜,袖帶黃錢,口噙藥物”,到陰司給閻王送南瓜。閻王非常高興,收下南瓜。憺漪子在回前批云:“一對南瓜,能值幾文?”(黃周星點評本《西游記》,中華書局,2009年,第55頁)嫌送的禮太便宜。張書紳說,太宗用兩個南瓜,換了二十年陽壽——真是劃算。所以,他就瞎猜說:廣東有菠蘿蜜,類似南瓜,其重有數十斤,結自樹上,又甜又美;此卷南瓜大概就是。(張書紳評本《西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41頁)就是說,張書紳認為劉全進南瓜,太不可思議,應該是比較貴重的瓜果,于是就想到菠蘿蜜——實際上他對菠蘿蜜也所知不多。為什么讓太宗給陰司進南瓜,確實是耐人尋味的事兒。
劉全是“頭頂一對南瓜”,它只可能是兩個南瓜摞在一起,南瓜是圓形的才好頂著。由此形狀,我們知道這個品種的南瓜是美洲南瓜。就是萬圣節(jié)經常被美國小孩用作道具,在上面挖幾個洞當眼鼻口裝鬼的那種圓瓜。(Webster’s New Explorer Desk Encyclopedia,說南瓜有兩種,源于美洲,見該書,2003年版,第1148頁)
我們大致考查一下南瓜從外夷進入天朝的歷史。因為它不聲不響,著處開花,很不起眼,所以歷代植物學著作對它著錄不多。1578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完成。該書第二十八卷菜部有南瓜,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等處都有種植。結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結數十顆,瓜的顏色有綠、有黃、有紅。經霜后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天。南瓜子像冬瓜子。南瓜肉厚色黃,不能生吃。吃時要去皮、瓤,煮熟,味如山藥。
李時珍還說:元代王禎《農書》中說到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懷疑這陰瓜,就是南瓜。李時珍說的陰瓜見王禎《農書》之《百谷譜集》之三蓏屬“甜瓜”條下,沒說不能生吃,自是甜瓜變種,不是南瓜。成書于1273年的《農桑輯要》比《農書》時代稍早,有西瓜、冬瓜,無南瓜。成書于1330年的《飲膳正要》,也有冬瓜、西瓜,無南瓜。活了106歲的老壽星賈銘,本是元人,入明后尚在,著有《飲食須知》,其中則有“南瓜”條:“味甘,性溫。多食發(fā)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似乎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南瓜。
可以說,對南瓜最早著錄且有詳細形態(tài)描繪、性能說明的是《本草綱目》。但此后的相關書籍,并未步武《本草綱目》。1621年刊印的王象晉的《群芳譜》“西瓜”條下,附有“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則是西瓜別種,并無南瓜。(伊欽恒《全芳譜詮釋》,農業(yè)出版社,1985年,第125頁)1639年刊行的《農政全書》,是在徐光啟死后,由陳子龍整理而成,它也未著錄南瓜。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王象晉我們不去說他。徐光啟是個關心農事、風氣開通、地位崇高的人,應該注意到當時的學術風向,接觸得到《本草綱目》,也應該關注到南瓜這種外來的物種在中國由南向北的蔓延推廣,而且是肯定看過《西游記》的——在《辟釋氏諸妄》一文中,他提到“孫行者毫毛變化”?。ā缎旃鈫⒃娢募罚虾9偶霭嫔?,2011年,第391頁)遺憾的是,《農政全書》中南瓜的空缺,表明徐光啟似乎對此視而不見。我們真不知道當他讀到《西游記》中劉全送瓜的段落時,心中有何感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