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大同天下和天人合一的理想、情懷、境界。先秦時代以來,中國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和追求著一種高蹈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實現(xiàn)這種天下大同的途徑是政治家的公心、公平、公正,所謂“天下為公”“公則天下平”“協(xié)和萬邦”。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則提倡和貫穿著“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于是就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再進而上升為一種人生哲學:“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被認為是中華文明最為閃光的思想成果。
四是篤功務實、清正廉明的執(zhí)政原則。漢代時的班固就提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一思想方法,求知原則、實踐辦法,長久以來影響中國文化,在政治實踐中惠澤深遠,所謂“尚行,則學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清正廉明的從政思想是我國古代治國安邦策略的重要經驗?!豆茏印贰独献印贰肚f子》《墨子》等論述俯拾即是。在中國的說書講史、民間傳說、戲曲小說的文學藝術敘事中,清官的清正廉潔和貪官的貪得無厭始終是最具鮮明褒貶態(tài)度的藝術形象,表達著人民群眾的愛憎。
在個人修為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積淀了豐富的思想信念、格言雋語,在傳統(tǒng)知識分子求仕致仕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是維持中華文明千年不絕不斷的重要因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頭。比如,有“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許國,有“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安得普天免凍餒,白頭蹇拙甘送窮”的憂國憂民;有“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單則易折,眾則難摧”的同心合力的意志;有“克己奉公”“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的公心公德;有“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茍營”“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的淡泊名利;有“養(yǎng)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修身勵志;有“圖于未然,治于無事”“居常慮要,處易備卒”的審時度勢……
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來自對中國文化的歷史高度的自信,來自對中國文化的民族形式的自信,來自對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機制的自信。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實踐著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必將閃耀著獨特的光焰。
(向云駒 作者系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