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的一生其實就干兩件事:一是做夢,二是圓夢。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追求心中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奮斗。“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中國夢以習近平總書記這番飽含深情的話語隆重起幕。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嶄新內涵。
一塬黃土,一群生靈。陜北高原赤金般的黃土,狂風卷不走,暴雨沖不垮,松軟的身軀透露出鋼鐵般的執(zhí)著與堅強。黃土芬芳,筑夢中國。追根溯源,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中國夢,植根于慈祥的黃土地。他回憶知青生活時不禁由衷感嘆:“當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這里”“無論走到哪里,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黃土地上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滋養(yǎng)了他根植群眾的家國情懷和人格魅力、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擔當精神、高瞻遠矚的風險意識和政治抱負、運籌帷幄的統帥本領和深層能力,讓人肅然起敬,欽佩不已。
圖:2015年2月13日,農歷春節(jié)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qū)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習近平到的是他當年插隊的地方——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而這里正是他邁出人生第一步的地方。
陜北是根,延安是魂——“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昭示著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政治本色。黃土地孕育了信念信仰,梁家河托起了青春翅膀,革命圣地確立了前行方向。在慶祝中國共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他始終秉承著有理想、有信仰這一共產黨人最高貴的品質。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心靈里埋下共產主義信仰的種子。農村插隊生活,使他心中共產主義信仰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從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他始終堅信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大的精神支撐、不懈的奮斗動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堅持當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和民生情懷的執(zhí)政風格清晰昭人。15歲來到農村后,種地、拉煤、挑糞、放羊……幾乎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也有過迷惘、彷徨,但到“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黃土地上確立的思想、覺悟、感情出發(fā)點,使他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中國的農村、什么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進而把個人的苦難和不幸升華為恤人之情、恤民之情,引領他解決了“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問題,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了積淀至深的人民觀。他曾深情地說,“上山下鄉(xiāng)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我的成長進步起始于陜北。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在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專訪時,他說:“我把自己當作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程點……我現在的很多基本觀念和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在與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的朝夕相處中,“我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2015年春節(jié)回梁家河拜年時,在當年建的沼氣池旁的窯洞外墻上,他看到那幅褪色宣傳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八個大字依稀可見,便招呼大家過來合影,說“這畫也40年了。”盡管畫面褪色了,但是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卻歷久彌新、深深融入心中。“革命理想高于天”,這正是他執(zhí)著追求遠大理想的真實寫照,詮釋了一名政治家的大信念、大信仰、大抱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