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門常打開 開放懷抱等你,擁抱過就有了默契 你會愛上這里……”這首2008年奧運會期間火遍大街小巷的《北京歡迎你》旋律猶在耳畔,如今北京又將迎來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大紅燈籠高高掛,凈水潑街迎貴賓。五月的北京,已準備停當,滿懷真誠和熱情,期待著這場美麗的相遇。
這座城和城里的人,也將成為“名片”,印在世界各地與會嘉賓的腦海里,形成他們對東道主的印象。
美化環(huán)境 打造亮麗街巷
磚紅色的花盆,嫩綠色的小苗,配上長長垂下的綠蘿,家住奧運村街道南沙灘社區(qū)的聶大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為她知道,自家陽臺這1.5平方米的美景,也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外賓走在路上,一抬眼就能看見這片綠色。”
社區(qū)的居民們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當成重大節(jié)日,早就開始喜氣洋洋地忙碌著,準備著。他們把自家陽臺上堆積多年的雜物全部清理掉,種上了花和綠植。聶大媽說,這是大家送給遠方來客的一份小禮物——綠色好心情。
“自家來個客人,咱不也得收拾收拾、打扮打扮嗎?”聶大媽說:“一個小家是這樣,何況我們首都北京這個大家庭呢,更要周到待客!”
練習外語 傳遞溫暖熱情
客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如何熱心服務(wù),讓他們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
“這么重要的會,咱是東道主,遇到外國朋友,別的不說,先來一句流利的‘Welcome to Beijing!’”朝陽區(qū)團結(jié)湖街道60歲的志愿者張桂琴說。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第二個路口左拐)”,早上六點半,張桂琴就對著鏡子,笑容滿面地練習英語發(fā)音,好像眼前真有一個外國朋友。十年前,為了迎接奧運,張桂琴開始學英語。一開始只會說幾個單詞。一次她在家門口碰見一位外國朋友,小伙子連說帶比劃。張桂琴見他比劃“吃”的動作,然后聽明白一個單詞“duck(鴨子)”。恍然大悟:“你要吃烤鴨吧?走,我?guī)闳ィ?rdquo;這次經(jīng)歷給了張桂琴極大的激勵。自此,她堅持學外語,特別是刻苦練習口語,還加入了團結(jié)湖社區(qū)外語交流學會。
十年過去,“檢驗我的時刻到了!”張桂琴躍躍欲試。這次高峰論壇期間,她被安排在展覽館南路長虹橋路段,挨著三里屯,那里平時經(jīng)過的外國友人就多。
長城、故宮、鳥巢要怎么用英語介紹,張桂琴逐一溫習。“很可能外國朋友只問個路,沒時間聽我多說,但萬一呢?”她的小本子上還記著很多關(guān)于“一帶一路”的專業(yè)名詞。
和張桂琴一樣,家住朝陽區(qū)科學園南里七區(qū)的謝鳳玉謝大媽也在為了這件大事“忙并快樂著”。
謝大媽所住的小區(qū)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場地之一的國家會議中心不到1公里,“這可不就是我們家門口的事兒嗎?”
志愿服務(wù) 展示文明風采
提前一個多月,謝大媽就加入了科學園小區(qū)黨支部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志愿者活動。不僅身體力行,她還邀請老街坊們加入。隔壁李大媽每天在小區(qū)遛狗,謝大媽便張羅起來,“愿不愿意跟我一塊做志愿者工作???”小區(qū)的王大爺也有志愿者經(jīng)驗,“這次活動很重要,缺人手,你也來吧,我把你名字報上。”
就這樣,謝大媽等組成的“巡邏隊”分片分段分時間,每天穿梭于社區(qū)樓院各角落,早上、下午分別巡邏三個小時,對亂扔垃圾、堆放雜物、亂擺車輛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同時監(jiān)督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還能發(fā)揮余熱做貢獻,這種機會太難得了。”謝大媽手臂上的志愿者紅袖標有些舊了,“我這個還是2008年那會兒戴的,新袖標我送給剛加入(志愿服務(wù))的老李了。”
年輕人也行動了起來
提起這次高峰論壇,24歲的青年志愿者何紹森神采奕奕。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他第一次參與大型活動的志愿者工作了,APEC會議、九三閱兵、中國網(wǎng)球公開賽、北京田徑世錦賽都留下過他志愿服務(wù)的身影。
“能參與這么重要的活動的志愿服務(wù)工作,我和同學們都覺得特別榮幸!”
何紹森所帶領(lǐng)的中國地質(zhì)大學志愿服務(wù)隊在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承擔了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wù)工作。作為隊長,何紹森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在論壇現(xiàn)場參加志愿服務(wù)的同學們通電話。“服務(wù)崗一定要始終有人,要拿出咱們最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需要的東西提前多清點幾遍,千萬別落下什么。”從每天的服務(wù)計劃到志愿者工作的準備情況,何紹森事無巨細,都要一一確認才能放心。
為了準備這次論壇的志愿者服務(wù),學校從今年2月就開始了籌備工作,報名、甄選、培訓、實地演練,他全程參與,兩個多月來忙得“腳不沾地”。
服務(wù)本次論壇的志愿者來自北京28所高校,他們將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展示中國當代青年的風采,以飽滿的熱情和優(yōu)雅的舉止,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提供熱忱的志愿服務(wù)。
除了做好服務(wù),要當好東道主,還意味著理解與奉獻。
日前,首都文明辦發(fā)出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市民外出盡量選擇綠色出行。為響應倡議書,全市黨政機關(guān)、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在5月14日、5月15日兩天,除機要車輛和應急車輛外,全面停駛公務(wù)用車。同時首次提出以上單位的工作人員停駛私家車。
摩拜、小黃車、小藍車……這幾天,在朝陽區(qū)亞運村街道辦事處工作的金秀麗用手機一股腦下載了好多個共享單車軟件。
金秀麗家住積水潭橋西南角,家離單位10公里左右,以往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去五路通小學,她再開車到單位。
“作為政府機關(guān)工作人員,又是一名黨員,為了支持國家大型活動,文明迎接高峰論壇,應該自覺起到帶頭作用。”
綠色出行 方便讓給客人
在公務(wù)人員帶頭示范之下,市民們也紛紛響應。
在私企上班的吳憂就趁會前的時間攢下了“綠色出行攻略”。下午5點,剛下班的吳憂要到距離公司兩公里外的地鐵站乘車。掃碼、開鎖、騙腿兒上車,這個90后北京姑娘熟練地騎上一輛共享單車。趕上上坡,“竹竿”身材的她蹬得尤其費勁兒,“還是沒經(jīng)驗吶,你瞅我挑的這輛車,沉到家了。”之前一直開車上下班的吳憂從周一開始,就一直堅持綠色出行。“交通管制,干脆地鐵加單車,時間有保障。”
吳憂家住順義,單位在望京附近,以往開車上下班,單程基本40分鐘就到了,可換了地鐵之后,時間幾乎增加了一倍,得早起不少時間,但她一句抱怨都沒有。“家門口兒舉辦這么大的活動,得全力支持?。“逊奖阕尳o客人,咱北京人就是這么有里兒有面兒。”說著,吳憂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