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揚波”,是古人出海時的美好愿望,但也是奢望。
海上絲綢之路,自打探索階段起,就充滿艱辛。東晉僧人法顯在西行求法返途中感嘆,“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但正是在上千年摸索中,人們觀日月星辰,測洋流方向,口傳心授經(jīng)驗,抄印描摹方位圖,漸漸積累起揚帆海上的技術資本,增添了海上探索與航行的勇氣。
時至今日,“大海彌漫”依舊,今人早已不用只靠觀日月來辨東西?,F(xiàn)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一些國家的舵手們正在用北斗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指引方向??萍挤窒?,讓勇氣沿著絲路傳遞。
從順風相送到過洋牽星
成書于十六世紀的《順風相送》是一本記錄中國古人航海路線、航海經(jīng)驗與山川地形的手抄古籍。其中記載了十五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航海技術:“永樂元年,(鄭和)奉差前往西洋等國開詔,累次較正針路,牽星圖樣……取選能諳針深淺更籌,能觀牽星山嶼,探打水色淺深之人在船……必不誤也。”
當時“必不誤”的航海技術,依賴的是前人總結出的海上地理和星斗方位圖樣,而船上有精通這些航海方位的舟師負責導航。文中提到的“牽星”,正是當時的導航技術“牽星術”。
牽星術的核心是“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這是確保航行安全的秘笈。天文學家李啟斌曾把“牽星術”總結為,觀測星辰仰角以判斷船舶南北相對位置的方法。
明代軍事百科全書《武備志》中有詳細的《鄭和航海圖》,其中包括4幅通過星辰方位和高度來確定航海方位的“過洋牽星圖”,主要用于兩條航線:一是從蘇門答臘橫渡孟加拉灣到錫蘭(今斯里蘭卡)航線,二是從錫蘭橫渡阿拉伯海到波斯灣航線。
專家認為,這足以證明在鄭和航海之前很長的一段時期,“牽星術”就已在遠洋航行中得到廣泛應用。隨著宋代造船技術的發(fā)展,遠洋航行最遠可達東非海岸,指南針也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航海,成為“牽星術”等天文導航的補充。北宋地理學家朱彧在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筆記體著作《萍洲可談》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從羅盤指路到北斗導航
牽星術和指南針可謂中國古人帶給世界航海天文領域的兩大發(fā)明,而兩者的結合普遍被后人稱作“航海技術史上的一次革命”。
中華文明從不吝于分享經(jīng)驗與技術。中國古人在涉險航行后不僅總結各種方法、技術、文獻,更把這些成果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沿線各國分享。這直接推動了航海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造船、紡織、營造等更多技術擴散至世界各地。
據(jù)《十七世紀暹羅外交檔案》記載,定居暹羅(今泰國)并從事航海工作的華人為推動暹羅的航運技術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679年時,暹羅的遠航船只基本由華人聚資建造,使用的完全是中國技術。當時暹羅國王的公務船都是由中國人駕駛?!肚鍖嶄洝酚涊d,公元1724年暹羅遣使來華,“其來船梢目九十六人,本系漢人”。指南針技術也被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海上航行都離不開航海羅盤。
曾經(jīng),北斗星是牽星術中用于定南北方位的重要參照。如今,中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正在為全球越來越多航海者指引方向。在地球上空,23顆中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BDS)的衛(wèi)星正日夜不停運轉,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以及歐洲伽利略并稱為全球四大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
“古代絲路把很多中國技術傳到其他地區(qū)?,F(xiàn)在,伴隨‘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高新技術在全世界開花結果,如高鐵、高速公路、信息化技術等,中國與很多國家分享經(jīng)濟發(fā)展和成長。”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教授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