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式的制度性反腐推不動,海瑞式的道德反腐沒人理,這就是大明王朝在萬歷十五年遭遇的窘境,《萬歷十五年》一書,實則是一本“大失敗的總記錄”。失敗的根源,恐怕出在明朝的產(chǎn)權(quán)上。有明一代,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就一直狠抓反腐,官員薪水極低,貪污60兩以上即處以剝皮實草的酷刑。但詭異的是,朱元璋同時給自己的子孫們規(guī)定了極高的待遇,“朱二代”“朱三代”乃至“朱N代”們可以肆意榨取國家的利益而心安理得。這讓明代的反腐失去了意義——如果反腐所節(jié)省下來的民脂民膏沒有還給百姓,而是落入另一批權(quán)貴“皇族”的口袋,轟轟烈烈的改革和反腐,豈不成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利益爭奪和權(quán)力斗爭?這樣的反腐又有何正義性可言?
所以,只有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wù)、將財力與精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權(quán),才能理直氣壯地反對腐敗,而這樣的反腐也才能成功。不同于明代的反腐,我們今天的反腐之所以會成功,正是因為我們所用的,是人民的名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