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強調(diào)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法律和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手段,二者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道德是立法的基礎(chǔ),依法治國需要道德為根基。
我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tǒng),天理、國法、人情同時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蘊含著法治與德治的底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道、德、仁、義、禮來治天下的。德相對于法而言,在治國理政中有其根本的優(yōu)勢。
“德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德相對于法而言,可以防患于未然。就像我們經(jīng)常講的扁鵲的例子。扁鵲的大哥是在病隱伏未發(fā)的時候,給以對治;二哥是在病有小小征兆的時候,給以對治;扁鵲是在人病入膏肓的時候,切開他的血脈,給他進行針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才把這個人從死亡線上拽回來,大家都贊嘆他醫(yī)術(shù)高明,妙手回春。但是扁鵲出生在中醫(yī)世家,他心里明白,他的大哥醫(yī)術(shù)最高明,二哥醫(yī)術(shù)其次,自己的醫(yī)術(shù)是三個兄弟中最差的。因為什么呢?因為“上醫(yī)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醫(yī)生都是在病沒有發(fā)作的時候給以預防,讓這個消極的、嚴重的后果不產(chǎn)生。中國的管理方式,也是這樣一種理念,所以把德修好,用德來教導民眾,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愛阿華州,一位中國留學生槍殺了他的三個老師,還有他的一個中國同學。他叫盧剛,成績優(yōu)異,很年輕就出國,攻尖端的天體學。矛盾發(fā)生在他和另外一個中國留學生,兩人都在愛阿華州大學修天體學,都師從同樣的導師。但是盧剛沒得到獎學金,另一個同學得到了,盧剛沒得到他要的分數(shù),另一個同學得到了,他忌恨同學,也忌恨老師。他帶了手槍到不同的教室,把幾位老師一個一個打死,也把那位溫州同學打死,總共打死四個人。
中國正在健全法治,營造依法治國的環(huán)境。但一個國家只有法治是遠遠不夠的。美國是個法治嚴明的國家,可是法治不能解決所有事情,維持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zhuǎn),法治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人的道德,人的行為規(guī)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整套完整的體系,教育我們怎么處理人和國家的關(guān)系,人和家庭的關(guān)系,人和人的關(guān)系,人和生命的關(guān)系……這些倫理哲學支撐中國幾千年。我們要認真領(lǐng)會習總書記關(guān)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講話精神,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
堯舜的時候,他們以德治天下?!墩f苑》上記載說:“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堯帝念念存心于天下的百姓,心里記掛著這些窮苦的人民,對于百姓的苦難、罪過都感到哀痛,也對眾生不能順利地生長感覺到憂慮。如果有一個百姓挨餓,他就說這是自己讓他們挨餓的;有一個人受寒,他就說這是自己讓他們受凍的;有一個人犯罪,他就說這是自己的過失使他們犯罪的。他的仁德昭著,道義樹立起來了,德行廣博,教化也很廣泛。他不用去賞賜,人民自然存心做善;不用刑罰,人民自然得到治理。“先恕而后教,是堯道也”,先寬恕百姓,以這種仁恕之心待民,然后再去教導百姓,這是堯的治國之道。
如果我們僅僅依靠法,而缺少道德的教化,會導致孔老夫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的狀態(tài)。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就是說,我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以此來引導人們,違背了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這就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結(jié)果是人民因為懼怕你的懲罰,免于去做壞事,不敢去做壞事了,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做了壞事還想方設法地躲避法律的制裁,并認為這是自己聰明智慧的表現(xiàn)。不以為恥,反以為榮?,F(xiàn)在我們看到,有些領(lǐng)導者就是以做了壞事還能夠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沾沾自喜,這就是我們沒有用德來教化、沒有培養(yǎng)起人的廉恥之心的結(jié)果。
只注重法治還會導致《老子》上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現(xiàn)象。就是說,我們的法律條款一天比一天更多了、更具體了、更嚴密了,滲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因為人的良心泯滅了,人的欲望誘惑起來了,雖然他知道有法律,但他還明知故犯。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居然鋌而走險。所以法律條款越來越多,但是違法亂紀的人、鉆法律空子的人也越來越多。
而注重道德教化就不一樣了。《說苑》上記載著,堯帝有一次出去考察,在路上遇到兩個犯了罪的人,正被獄卒押往監(jiān)獄。堯帝看到自己的兩個人民犯罪,他很惶恐,就問:“你們兩個為什么犯了罪?為什么被抓了起來?”這兩個人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沒有什么東西吃,不得已偷了鄰居家的東西,結(jié)果被發(fā)現(xiàn)了,就被抓了起來。”堯帝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他就讓押解犯人的獄卒把這兩個人給放了,說:“你們把他們放了,把我抓起來吧。”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怎么能夠把國君抓起來呢?當時堯帝就很誠懇地說:“我作為一國之君,沒有承擔好君、親、師的職責,沒有把百姓教導好,才讓他們今天犯了罪,這是我的第一個過失。我作為一國之君,卻沒有德行,所以惹怒了上天久旱不雨,這是我的第二個過失。”堯帝話音剛落,本來晴空萬里的天空就飄過了烏云,竟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這正是堯的至誠心所感動的。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地方都在講道德治國的重要,僅僅靠法律的制裁來治理國家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說,法律可以把不孝的兒子殺死,但是不能夠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像孔子、曾子那樣有高尚德行的人;法律也能夠把偷盜的人判以刑罰的處罰,但是不能夠把人培養(yǎng)成像伯夷、叔齊那樣有廉潔品質(zhì)的人。孔老夫子培養(yǎng)的徒弟有三千多個,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世間效法的榜樣,這是教育所成就的。這就是德治達到的效果,而不是靠法律的懲罰達到的效果。
又比如,法律可以殺人,但是不能夠使人有廉潔之心,法律也能夠處罰人,但是不能夠培養(yǎng)一個人的仁愛之心。所以僅僅靠法律很難把國家治理好。
商紂王喜歡飲酒、沉迷音樂、寵愛女人,為了滿足欲望,就加重百姓的賦稅來充實錢庫和糧倉。百姓有怨恨,他就對他們施以酷刑,制造了炮烙之刑。因為商紂王這樣德不配位,放縱自己的情欲,最后被武王所討伐,導致喪身亡國的結(jié)局。
習總書記強調(diào),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508/946758.shtml(轉(zhuǎn)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中共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委黨校)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