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獨特匠心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普通銑床逐漸被數控銑床所代替。洪都公司也大力升級數控加工技術,當鉗焊液壓附件廠引進了第一臺數控銑床時,馬躍輝主動請戰(zhàn)。
上數控機床操作,對高中畢業(yè)的馬躍輝來說,在這個新領域,要消化一沓沓的操作說明書,真是費了不少勁。面對抽象、生硬的說明,他又是找老師,又是啃程序,又是拿廢料練手,很快就讓機床高效運行起來,與從高級工起步的數控工人相比,也毫不遜色。
2013年,洪都公司鉗焊液壓附件廠又引進了世界領先的兩臺五坐標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有著豐富經驗的馬躍輝自然成為其中一名操作員。當他看到設備加工演示視頻中,在程序控制下的刀具變換和銑切運動,眼花繚亂卻又精準快速地完成復雜零件的制造時,既驚嘆,又不服氣。在等待設備到位的時段里,他和3名同事奔赴成都進行學習體驗。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他更是抓緊時間向隨行的洋師傅學了20多天。馬躍輝認為,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很快,要活到老、學到老。兩個月后,機床果然按照他的指揮自如地運行了起來。
創(chuàng)新是工人和工匠的本質區(qū)別。馬躍輝喜歡琢磨,酷愛創(chuàng)新。飛機零件液壓閉鎖,是第三代教練機上的重要零件,關系到批生產的穩(wěn)定。但是零件表面復雜,傳統(tǒng)工藝加工不僅工序多、時間長,而且質量難控制、次品率高。馬躍輝自制液壓夾具,驗證后固化到加工工藝中,將原來的37道工序,簡化為2道工序,生產周期直接由3個月縮短到2周,產品合格率達到100%.他在加工作動筒零件時,把光潔度控制作為防滲漏的重點,為了控制缺陷,試驗了許多刀具,研究了刀桿震顫的機理,專門形成分析報告,工藝審定后,發(fā)到專業(yè)廠家定制,徹底將加工質量穩(wěn)定下來。
“銑床的特點是刀具不動,工件移動,關鍵點是對工件進行裝夾固定。遇到特殊復雜零件,還得想辦法自制裝夾工具。”說起銑工專業(yè),一項寡言少語的馬躍輝侃侃而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掌握日常生產所需的基本知識外,馬躍輝還自費購買了大量的數控書籍。每天滿負荷的三班倒,一有時間就自學理論,還把編程代碼貼在機床車窗的防護門上,便于在設備運轉的間隙強化記憶。下班后,他更是一頭扎進書本里。
“時代在發(fā)展,設備在更新,作為新時代的工人更要去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馬躍輝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理論結合實踐,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是馬躍輝的訣竅。從首批手動銑工,到首臺數控銑床,再到首批數控車銑復合機床,馬躍輝如饑似渴地學習,不斷升級銑工最新知識,他還自學了《機械加工工藝編程》等課程,利用業(yè)余時間鉆研車工、鉗工、磨工等專業(yè)工種知識和加工技巧,增強對新工藝、新方法一體化加工的認識,以提高數控復合設備操控技能。
“寶劍鋒自磨礪出”,20多年的磨礪,早就把馬躍輝這把“寶劍”打造的鋒利無比,然而這些并沒有讓馬躍輝止步。在工友眼里,馬躍輝頭腦里似乎裝有神奇的集成芯片,總能冒出好點子解決“攔路虎”。“銑王”這個稱號也在他的擔當中越加厚重。
一個工匠可以帶動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帶動一個企業(yè),一群企業(yè)可以提升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競爭力。2016年,以馬躍輝名字命名的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馬躍輝在傳授技術和知識的同時,他所崇尚的工匠精神也在他的工作室里得到了延續(xù)。人才快速成長,12名成員中,擁有中航工業(yè)首席技能專家2人、中航工業(yè)特級技能專家1人、洪都公司特級操作師、高級技師、技師5人,工藝技術人員4人。在他的影響下,一朵朵像他一樣的航空之花綻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