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語言精練,老舍興致來了,熱情高漲,說:“侯寶林的相聲倡導(dǎo)普通話,主張說話干脆、流利、有味兒。”說著說著,學(xué)將起來:
“三輪!”
“去哪?”
“東單!”
“五毛!”
“三毛!”
“四毛,多了不要!”
“站住,拉了!”
老舍說:“要為人民服務(wù),就得說人民的話,寫出來人民看得懂,愛看。侯寶林諷刺早期電影里的國語對白——‘天哪,你讓我怎么辦哪!’‘好啰,好啰,我已經(jīng)知道你的心理,可是我并沒有答應(yīng)你的要求!’”他又說:“在蘇聯(lián)回國的告別宴會上,一定讓我講話,我說我是家里最落后的人,拿俄語來說,孩子們?nèi)珪?,就我不會,他們笑我,我只好說我是北京市中蘇友好協(xié)會的副會長,這下子才恢復(fù)了父親的尊嚴(yán)。后來人家上臺擁抱我。如果我上去說為什么什么而斗爭,人家不能不鼓掌,但多少有點‘鼓’不由衷吧!”
從老舍1958年談文風(fēng)到50年后的2009年,《半月談》發(fā)表記者的長稿,稱:“時下,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在一些地方官場上,假話、大話、空話、套話頗多,文牘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群眾稱其為新‘八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