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是指“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的國家的心靈性活動”。在經(jīng)濟全球化大潮中,國家認同不僅未遭削弱,反而日顯重要,因為國家仍是國際生活的基本單元,人們?nèi)詰T于用民族國家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對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而言,國家認同尤顯重要,對于我國統(tǒng)一安定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這方面,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以及黨史、國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歷史教育是增強國家認同的主要途徑,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有效增強人們的國家認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下,無論是西方大國,還是東亞鄰國,均在不同程度地強化歷史教育。上世紀90年代,一向尊重地方教育自主權(quán)的英國和美國相繼頒布了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還成為美國基礎教育的五大核心課程之一,歷史教育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作為聯(lián)邦制國家,澳大利亞長期推行教育地方自主的制度,各地通常設置綜合課,沒有獨立的歷史課。為強化“澳大利亞人”的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澳大利亞政府逐漸認識到歷史教育的獨特作用。2010年,澳大利亞步英美之后塵,頒布了該國歷史上首部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獨立開設歷史課,并要求各地自2013年開始全面實施。
法國更不必說,法國人常以其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而自豪,國民普遍對歷史懷有濃厚興趣,視歷史教育為國之大事。法國前總理皮埃爾·莫魯瓦曾在1984年的全國歷史教學研討會上作開幕講話,而法國人對此視為理所當然。目前,法國中小學分十二個年級,其中十個年級開設有歷史課,這一點足以傲視全球。
我們的東亞鄰國在歷史教育上更是不甘人后。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lǐng)》類似于我國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其名為指導性的“要領(lǐng)”,本是為了體現(xiàn)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教育理想。但是,日本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即《學習指導要領(lǐng)》由政府頒布,教科書須按照《學習指導要領(lǐng)》編寫,政府任命審查人員審定并通過教科書,最后文部大臣簽字方可使用。歷史教育中的官方意志在逐漸加強。日本原本實行美國式公民教育體系下的社會科,歷史只是社會科的“分野”之一,1989年,日本的教育改革將高中社會科分解為“歷史地理科”和“公民科”,突出了歷史教育的地位。2009年,日本頒布了最新的《歷史學習指導要領(lǐng)》,文本中以全體日本人(“日本國民”)替代了原先的個體的日本人(“日本人”),亦有強化國家主義之用意。
歷史教育在韓國的地位極高。2006年、2011年,韓國政府先后兩次頒布《歷史教育強化方案》,以專門法律的形式來強化歷史教育。韓國歷史教科書一直在審定制和國定制中搖擺。2015年,韓國政府宣布再度回歸國定制,歷史教科書將由教育部下屬機構(gòu)“國史編纂委員會”負責編寫,并決定于2017年在全國推行。2016年3月,韓國規(guī)定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必須考韓國史。此外,《韓國公務員任用考試令》則規(guī)定韓國史是韓國公務員考試各個層級的必考科目。
由此可見,強化歷史教育是當下的某種趨勢。世界各國為了國家利益和國際競爭,都在強化國家認同教育。而歷史教育塑造國民的歷史記憶,深度影響國民對“自己屬于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的國家”的認識,對建構(gòu)國家認同至關(guān)重要。由此,世界各國不約而同選擇了對歷史教育的干預。區(qū)別僅僅在于,諸國面臨的具體問題有異,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當然,政府對歷史教育的干預,也有一個方向和尺度的問題。例如日本政府對歷史教育的干預方向與尺度,就招致了不少歷史學者、歷史教師的擔憂與不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