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zhì)。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xué)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只局限于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
語言文字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可再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的人的主觀的認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的主觀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
所以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于為前人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當然也是主觀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wù),解決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