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關系著“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科學真理性、巨大優(yōu)越性、特有本質性的認識,是“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的必然要求。
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同志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指出:“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這一精辟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史和改革開放史的內在必然聯系。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革故鼎新”“實干興邦”等思想元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對“小康”“天下大同”的向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對“兼容并蓄”“天人一統”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辨明真?zhèn)巍⒃u判優(yōu)劣的道德文化和民族心理;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等對外關系基本原則,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治國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可以追溯到中華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民族災難,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然而,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洋務派、維新派最終失敗,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卻未能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在危難中誕生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武裝的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緊緊依靠中國人民,在各種政治主張、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戰(zhàn)勝了重重困難和挫折,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舊中國積弱積貧、分崩離析、受欺挨打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浴火重生、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進程,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決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培植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風貌。黨的八大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進行了新的部署。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等著作中,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盡管在探索中經歷了嚴重挫折,但上述種種,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并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的性質、準則、目的、需要和走自己路的自覺,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開創(chuàng)和奠基,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探索和實踐,直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使作為實現途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顯示出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行動指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顯示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作為根本保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顯示出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作為精神動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加顯示出強基固本、凝心聚力的作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