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少一點的時候,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希望是完美的,即:沒人說你不好。
人無完人,哪怕你再努力地朋友努力交好,再認(rèn)真地把事情做到你認(rèn)為的足夠好,再用心地去跟七大姑八大姨各路親戚維系好關(guān)系……
但總會有一天,你無意中聽到別人對你的評價:有人說你這人太敏感,有人說你太拖拉,有人認(rèn)為你優(yōu)柔寡斷,而你認(rèn)為處理得還不錯的事情,卻被認(rèn)為根本不夠好……
那時候,簡直無法承受,覺得委屈,憤懣,甚至灰心喪氣,覺得自己做人太失敗了。
這根本不是你做人失敗,而是你對人還沒有全面的了解。
這世界上不可能有一個人對你完全認(rèn)同,如果能觀點趨同思想相近已經(jīng)是幸事,可以因為知己,而其他人對你頗有微詞、大發(fā)議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要改變的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恰是你希望人人都認(rèn)可自己的心態(tài)。
4
如果一個人悶不吭聲不做事情也不惹麻煩,那么,很少會有人評論他,存在感很低的人,誰會去留意呢?
反而一些有想法有觀點有自我愿意做事情的人,總是會招致各種評論——有好的,自然也就有壞的;有人夸他銳意進(jìn)取,當(dāng)然也就有人說他功利現(xiàn)實。
這樣的人,無論如何,總是會因為“不同”而受到關(guān)注。
中國人講究從眾,講究中庸,大部分脫穎而出與眾不同的人,接下來面臨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議論。
所謂清者自清,一個人做過什么,人品如何,最后透過別人的評價還是能夠看出端倪的。
真實的人際社會,沒法刷單,只有好評這件事不可能存在;若有人偶爾得了差評,也不要一竿子把他打進(jìn)冷宮,學(xué)著去自己判斷,而不是全信別人的評論。
曾有人用很長時間跟我講我一個朋友的事情,當(dāng)時我簡直如墮云霧萬分驚訝:怎么可能,他不該是這樣的人??!
可是說的人言之鑿鑿,讓我半信半疑,甚至開始動搖我對朋友的看法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有點看錯他了啊。
那之后接連好幾天,我都難以釋懷,想想我認(rèn)識的那個朋友,再想想別人說的那些話,我甚至有一種疑惑:我們說的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突然有一天,豁然開朗了:我是透過他與我交往中的思想、語言、做事來形成的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了解他,信任他,真的要通過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的對他的評價來決定我對他的印象嗎?!
不需要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