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指代他本人,那么名和字一般怎么使用呢?前文也說了,字是一種尊稱。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很熟悉、交情很好的時候才能相互稱名。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稱呼時,一定要稱對方的字,絕對不能稱呼對方的名。尤其是面對君主和自己父母長輩的時候,名是連提都不能提的,否則就是“大不敬”。
不過有沒有例外的情況呢?說實話凡事都有例外,名和字的使用上也不例外。明朝大學(xué)問家顧炎武就認為,古人有時候也講究“生不諱名”。舉個例子來說,孔子的地位不亞于老子,但老子與孔子相見時,則直呼其名?!抖Y記·曾子問》中記載,老子見到孔子的第一句話就是“老聃曰:丘。”曾子和子夏是同輩,但是曾子也直呼子夏(卜商)的名,《禮記·檀弓篇》:“曾子曰:商!”
同樣,地位高的人有時候也會稱呼地位低的人“字”,這代表了一種認可。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稱呼張良則是“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子房是劉邦謀臣張良的字。
同樣在《史記》中,也出現(xiàn)了名和字的特殊使用。大家都知道,寫史貴在實錄,所以史學(xué)家對過世的人一般都會稱呼其人名,但是對大德者例外。比如司馬遷在寫《孔子世家》的時候,全文只有一處出現(xiàn)了孔子的名的記載:“丘生而叔梁紇死。”前文也說了,古代人剛出生的時候一般都只有名,沒有字(“男子二十冠而字”),所以司馬遷秉筆直書,在此處稱呼孔子的名。但是在全文的其他地方,司馬遷都用“仲尼”來代指孔子,以示尊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