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連云港的多個微信公眾號傳播一條視頻:一名身穿城管制服的男子與另一名化裝成“孫悟空”的男子,在連云港花果山大門口展開“大戰(zhàn)”。視頻一經發(fā)布立即引起網友關注。對此,記者從連云港市城管部門采訪獲悉,網傳這段視頻并非確有其事,而是有人專門策劃拍攝,其行為已經對城管和花果山景區(qū)產生了負面影響。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4月11日《現代快報》)
悟空大城管,大有“歷史穿越之感”。正義化身的孫行者,一直被視為妖魔鬼怪的天敵,以殺妖伏魔為己任,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今,拍攝一組“悟空大戰(zhàn)城管”的短視頻,其用意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齊天大圣的棒打對象,由“練級小妖”轉化成城管隊員,具有“城管如同妖魔”一樣的隱喻,倡導暴力反抗之意。
在孫悟空棲身之地花果山,拍攝一組“大戰(zhàn)城管”的短視頻放到網上傳播,公眾號的目的,還在于嘩眾取寵下的“吸粉效應”。不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在丑化城管形象的同時,對花果山景區(qū)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由此不難讓人想到,花果山所轄地的城管形象極差,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也正是因為此,才使得全面啟動“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連云港受其所累。
更重要的是,此組視頻對于立志改善形象的城管部門,幾乎是難以接受的抹黑。也正是此種“陷人于不義”的行徑,才讓城管部門感到震驚與憤怒。如果連個人的聲譽都應受到法律的絕對保護,每個人都應恪守法律與道德的底線,而人為通過制造虛假的場景,以惡搞的方式來討巧,涉嫌擾亂公共秩序、損害國家機關信譽,理應受到法律的應有制裁。也唯有通過此,才能約束權利邊界,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城管的公眾口碑不好,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原因,其形象有待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善。不過,造成群體矛盾的尖銳,城管執(zhí)法的風險和成本的增大,則與城管形象被妖魔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陀^的說,城管暴力執(zhí)法確實較為嚴重,并成為群體矛盾與社會沖突的主要原因,不過在“城管與小販的互斗”中,因為偏見與情緒的誘導,帶來了“弱弱相欺”的互傷。一提到城管,公眾首先所想到的則是抵制與反抗,并天然認為“城管沒有一個了東西”,固執(zhí)的將其視為天然的對立面,結果在社會上普遍彌漫著“妖魔化”的傾向,城管不管做得對與不對,都會成為被聲討的對象,屬于真正的敵人而非假想敵。
根據中國社科院《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藍皮書稱,群眾認為“城管是形象最差的群體”。 據住建部的相關課題組統計,僅2016年,經中央級媒體報道的城管執(zhí)法遭遇暴力抗法事件21起;各省、市媒體報道的城管遭遇暴力抗法事件已是家常便飯,城管被小販打傷或者殺死的案例不斷出現,社會偏見所引發(fā)的仇恨,把城管執(zhí)法人員于極高的職業(yè)風險之中。在依法治國的當下,若是不能實現群體的和解,并回歸到共同利益上來,誰都無以從中受益。
一起不實的負面消息,會讓之前的不懈努力付諸東流。“悟空大戰(zhàn)城管”的看似不經意,帶來的卻是實質性的傷害。如此惡劣的行徑,若不能加以懲戒則會形成放大效應,人人效仿之下,公共機構的形象則被不斷的丑化和抹黑,并為群體沖突與矛盾植下隱患。更重要的是,若是連公共機構的聲譽都可以隨便損害,個體權利更難得到保障。因而,對“悟空大戰(zhàn)城管”的惡搞行為依法懲處,既是維護法律尊嚴、保護公共機構聲譽的題中之義,更是知畏止行、構建社會信任的當務之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