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對策
干部隊伍的干事“勁頭”還取決于干部對公共組織和組織價值的認同。干部不僅有較低層次的物質欲望和職位升遷需要,也有較高層次的對事業(yè)的熱愛、政治理想的實現和政治信念的堅持。人們并不純粹是為了金錢而工作,通過工作也可以獲得道德滿足感。如果一個干部心系人民與公共福祉,不計個人名利,即使工作不能滿足他的政治乃至經濟欲望,他也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會熱愛這份工作,會忠誠于公職崗位。
一要提升干部的道德標準。為了取得公眾對公權力的信任,遏制腐敗行為,各國對公務員的道德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新加坡,人們普遍持有這樣的價值觀念:對腐敗的任何寬容都會侵蝕社會價值體系。新加坡一直把公務員和政府的廉政建設,作為建立有凝聚力的社會和進步國家的重要措施。顯然,近年來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對中國共產黨黨員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是在這個方面的努力。
二要加強對干部的道德教育。通過道德教育的方式,提升權力主體的道德倫理修養(yǎng),抑制權力主體的欲望,以保障干部隊伍的穩(wěn)定。當然,通過道德教化方式提升權力主體內心的道德信念,只是一種自我約束機制和軟約束機制,因此,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托于道德的規(guī)制約束,必須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如美國1978年出臺了《從政道德法》,該法對總統(tǒng)至最低一級的公務員的行為在道德上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和限制。
三要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在一個社會,如果腐敗幾乎滲透到每個領域,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么對干部的道德教育就不能脫離對社會環(huán)境的考量。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需要不斷培育和弘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要求干部恪守道德,但社會道德不良,則干部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對干部的道德教育則傾向于失敗。所以,加強社會道德教育也是促進干部隊伍干事的一個間接對策。
法紀約束對策
干部身處公共職位,公共職位則事關公共利益的實現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為了防止公職人員在流動過程中侵犯公共利益,甚至出現腐敗等現象,必須通過制度加以限制和約束,特別是對公共職位的退出應予以嚴格限制,這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近年來,為了解決干部離職可能產生的利益沖突問題,黨和國家已經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制度。200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guī)定了不得辭去公職的五種情形:一是未滿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服務年限的;二是在涉及國家秘密等特殊職位任職或者離開上述職位不滿國家規(guī)定的脫密期限的;三是重要公務尚未處理完畢,且須由本人繼續(xù)處理的;四是正在接受審計、紀律審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終結的;五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不得辭去公職的情形。此法第八十六條規(guī)定:“公務員辭職或者被辭退,離職前應當辦理公務員交接手續(xù),必要時按照規(guī)定接受審計。”
中國共產黨對黨政領導干部離職后再就業(yè)也作出了限制規(guī)定。2001年,中紀委提出了“三年二不準”原則規(guī)定,即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離職和退休三年內,不準接受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qū)和業(yè)務范圍內私營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和中介機構的聘任,不準個人從事或代理私營企業(yè)、外商投資企業(yè)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yè)務相關的經商辦企業(yè)活動。2004年中共中央批準實施《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guī)定》和《關于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從事經營活動有關問題的意見》。2015年《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八十九條對黨員領導干部離職或者退(離)休后違反有關規(guī)定的紀律處分作出規(guī)定。這一系列限制性規(guī)定不僅規(guī)范干部的離職行為,而且有助于維護干部隊伍的穩(wěn)定,讓他們安心干事。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