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超越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的旨歸
在馬克思的新世界觀中,實踐是超越的實踐,超越是實踐的超越,這種實踐超越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特質,成為馬克思構建哲學理論、參與現實生活的思想前提,也促發(fā)了馬克思關于現實和未來社會的一系列新構想。
哲學從根本上講是關于生產生活的智慧和修為。馬克思是在對生活世界和精神意識的深刻運思批判中尋求對于社會之謎、歷史之謎、人世之謎的科學解答,當他從萊茵報時期對于現實生活世界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之網中回歸現實結論的時候,在政治意識、哲學意識、世界意識上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理路。“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在窺探意識與生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聯系中,馬克思提出了以新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實踐超越哲學,第一次將社會歷史考察置于客觀科學基礎之上,破除了唯心主義最后的避難所。
馬克思的實踐超越哲學反對傳統(tǒng)哲學中普遍存在的原子化的個人主義,強調超越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即不少現代思想家所說的“主體間性”。“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
顯而易見,馬克思實踐超越哲學的超越,是對現代世界的整體哲思。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擊中素樸的人民園地,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和衰亡就不可避免。
(作者:彭勁松,系中央黨校研究室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