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在冷風(fēng)飄著絲絲春雨中,無不勾起了人們對已逝親人無限的哀思和懷念。
墳頭供上“酒菜” 小時候,父母思念逝去的親人,早就商量清明祭掃的日子。
掃墓的那天,父母很早起床,帶上酒菜、香燭等供品前往掃墓,我們就扛著鋤頭、掃把跟隨大人一起上山祭掃。到了墓地,大家用鋤頭清除墳上的野草、枯枝,并在墳頭添上一捧新土,然后將供品擺在墳前,母親還點(diǎn)上準(zhǔn)備好的香燭,請山神享用。
祭奠開始了,母親將每個酒杯倒入三分之一黃酒,父親點(diǎn)起紅蠟燭,拿起三支點(diǎn)燃清香,對著祖先墳?zāi)棺炖锬钅钣性~,說今天領(lǐng)家人給祖宗上墳,請你們享用并保佑全家大小健康平安。然后父親叫家人按輩分大小先后給祖先磕頭叩拜,我們小孩在叩拜時還要說些愿祖宗保佑自己健康成長、讀書聰明等話語。
有時,我們感到有點(diǎn)別扭而竊笑,卻遭到大人們責(zé)備,說我們叩拜不虔誠,祖宗會不高興。祭奠篩酒三巡后,父母親點(diǎn)燃福壽和元寶等紙錢,請祖先領(lǐng)用,一沓沓火紙寄托無限的哀思,花綠紙錢在火苗中跳躍騰空而起,變成灰燼,隨風(fēng)飛舞。最后,父親代表家人請祖宗放筷,還放上幾響鞭炮,為祖宗“送行”。
年輕初識“悲味” 每年一到清明節(jié),我都得跟父母親去掃墓。這時,父母臉上總掛著一臉憂傷,甚至哭泣,但我們卻絲毫沒有悲傷之感,而覺掃墓是件樂事。因?yàn)閽吣辜赖旌?,可以郊游踏青,還能采摘杜鵑花和在金黃色油菜花叢捉迷藏。清明祭掃情景正如宋代詩人高翥所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晰展現(xiàn)我們古來已久的清明祭掃描述。
1996年4月,家父因病逝世,從此天人永隔,母親傷痛得絕望而悲慟,尤其到清明時節(jié),她都分外思念逝去的親人。臨近清明,母親每晚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記掛祭掃的心事,并一再催促我們早安排掃墓。以往掃墓時,父親都陪伴母親身邊祭拜,如今父親卻成了被我們所祭拜的人。
從此,每年母親到了墓地都無比憂傷,默然蹲在一邊,專注折疊一只只錫箔元寶,她的復(fù)雜情感,惟有用香燭與紙錢來傳遞。結(jié)束時,母親還久立父親墳前不愿離去,站一旁的我們心被揪得很緊,心中默默地對黃泉下的父親說,母親又在惦念您了,您要保佑她身體健康和心情舒暢。
祭祖還要感恩 父親逝世多年,母親又上了年紀(jì)。從此,每年清明上墳成了我們必做“大事”,祭掃之事全由我們傳承。父親剛?cè)ナ罆r,全家人格外悲傷,悲痛溢于言表,那時父親亡故傷痛,使我早已沒了兒時掃墓的興奮與歡喜。
如今,清明掃墓,家人、親戚都來了很齊,并成了親人團(tuán)聚的節(jié)日。尤其孩子們格外的高興,他們好似學(xué)校春游一樣,蹦蹦跳跳,樂不可支,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一點(diǎn)祭悼親人的悲痛感覺。他們年紀(jì)尚小,身邊人都健在,這種哀思情景對他們來說是陌生、淡漠,甚至是遙遠(yuǎn)。
現(xiàn)在,我的父親早已在天堂,他再也回不到我身邊了,陪我度過的只有是思念和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父親生前沒有好好享過福,沒有過上今天衣食無憂的日子,但父親在世時帶來的精神財富足夠我們受用。父親勤勞善良、樸實(shí)無華,令我終生難忘。
清明節(jié)對我來說,不僅是祭祀,更重要是感恩。我們在感恩逝去親人的同時,還應(yīng)感恩那些幫助我們的人,讓神圣的生命交流儀式生生不息、永遠(yuǎn)傳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