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族譜載,至唐末,古氏已傳六十六世,又以南遷始祖云應(yīng)公為起,吾乃第四十一世孫。春先公于清高宗乾隆年間入川,定居三臺縣西平鎮(zhèn),已歷十三世。吾一念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不易;二思水土養(yǎng)育之恩情;三嘆古鎮(zhèn)發(fā)展之迅猛,特作此文,銘恩感懷。
康熙元年,盤龍寺廟,內(nèi)塑金身,八方來朝,于時興場,于此繁茂。
青丘清神亦傾心。曰:觀音山向觀音崖,兩峰相對望蔥蘢。層層翠翠欲滴艷,近看皆是不老松。憶兒時,雞飛遍坡,兔走叢籠,暢意悠哉。
川流傳情亦穿景。曰:二月桃花臨水看,桃花魚自凱江遨。古有流水天上來,江水一帶城自饒。憶兒時,蟹滿兩岸,魚拂腳趾,舒情快哉。
登丘尋慕,臨水而蹴。只嘆:秀美山川形跡,乾坤人杰地靈!
水運(yùn),始一地之興;城墻,筑一方之牢。
南門碼頭,古為交通要道。興役建倉,囤積聚糧,兵家必爭之地。糧臺布落,以墻圍之,故成城。四面各置大小兩門,避盜匪,故名不副實(shí)。曰:“圍城三里三”,四門皆為雙。只為迷盜匪,四名皆荒唐。
古街、城門,斑駁蔥榮歲月;碼頭、糧臺,陸離激昂光陰。自清初始,四方客家會于此,建祠堂、立會館、搭戲臺,扎根于斯,興建于斯,繁榮于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