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語出北宋學者程顥。在儒家傳統(tǒng)中,“仁”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國古人更注重有機整體的宇宙觀。比如《周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是宇宙創(chuàng)生的兩種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間陰陽之最大者,它們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其邏輯正基于此。所以北宋張載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指人間百姓都是我同胞,世間萬物皆與我為同類?!抖Y記》也講,圣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這種將天地人貫通為一體的宇宙觀,為中國文化所獨有。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在儒家哲學中既是“全德”,又是“元德”。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這講的是作為“全德”的仁,它是包括仁義禮智信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在內的。而《文言傳》釋“乾元”曰:“元者,善之長也。”朱熹進而說:“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時為春,于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這里講的就是作為“元德”的仁,它像春天一樣有著生發(fā)之功能,可以說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善性、善情。比如程顥喜歡講“觀萬物皆有春意”,還講“觀雞雛,此可觀仁”等,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程顥認為,一個人如能體會到萬物盎然之生意就是仁,那他自然就“渾然與物同體”矣,“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存久自明,安待窮索”,自會達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后來王陽明講“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與此一脈相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