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深一步探討,倘若要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進行體系建構上的學術對話,合理借鑒其中的某些方法以及物理學的方法,并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精神,總體指導和超越該理論體系,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新出另一種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即依序敘述“渺觀經濟→微觀經濟→中觀經濟→宏觀經濟→宇觀經濟”。渺觀經濟重點闡述勞動與生產一般、個體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中的人性。微觀經濟重點闡述家庭的分工、生產、收入與財富、消費、儲蓄與投資、人口;闡述企業(yè)的分工、生產、分配;闡述市場的形式與結構體系、地位與作用、要素市場均衡與產品市場均衡、市場與國家關系、國家微觀規(guī)制。中觀經濟重點闡述產業(yè)的發(fā)展、運動、組織、分工、結構和多產業(yè)關系;闡述區(qū)域經濟的分工、組織、一體化、要素流動、貿易關系、城鄉(xiāng)關系、均衡與非均衡發(fā)展。宏觀經濟重點闡述國民收入決定與核算、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和模型、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周期、國家宏觀調節(jié)、居民人口。宇觀經濟重點闡述國際的分工、生產、貿易、金融、資源與財富分配、生產價格與價值規(guī)律、競爭與壟斷、全球化與區(qū)域化、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經濟體系、經濟調節(jié)與秩序。簡言之,以中外市場經濟為研究范圍的現(xiàn)代政治經濟學體系創(chuàng)新,應科學地促進多樣化發(fā)展,實現(xiàn)理論體系差異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與共生,通過比較和爭鳴,多學派地豐富和繁榮該學科。
第五,應完整地構建在方法和原理上分層遞增的政治經濟學體系,而不宜專題化。與西方經濟學教材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不同,現(xiàn)有政治經濟學教材幾乎都沒有按照方法和原理的深淺,分層遞增地展開敘述。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和教學都是專題研究,這種不規(guī)范的安排亟需改革創(chuàng)新。以方法為例,在初級政治經濟學教材中,大體只需講授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和他使用過的初等數學;而在中級和高級政治經濟學教材中,就應循序增添高等數學、系統(tǒng)論、控制論、心理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美學等某些敘述方法,進而深化對多種經濟現(xiàn)象和多級經濟本質的分析,反映經濟系統(tǒng)與政治系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等的交叉互動,充實理論研究和敘述的深度和廣度。再以分析領域和相應原理為例,在初級政治經濟學教材中,大體只需講授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的經濟原理,而在中級和高級政治經濟學教材中,就應循序增添文化、科技、衛(wèi)生等重要領域及相應的經濟理論。還可以某一經濟原理為例,從生產力的一般含義界定擴展到生產力的體系結構理論;從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部類再生產實現(xiàn)的公式,擴展到非物質生產部類、環(huán)境部類、軍工部類及其在開放條件下的實現(xiàn)公式和投入產出模型;從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和特征分析,擴展到對多種生產方式的世界體系分析;從經濟危機的一般闡述擴展到短中長三種經濟周期理論;從單純的國際經濟學分析擴展到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從對土地和地租理論的一般介紹,擴展到整個“三農”理論;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分析,擴展到如白俄羅斯社會主義取向等不同市場經濟體制的分析,并循序增添對城鎮(zhèn)化、城鄉(xiāng)一體化、經濟區(qū)域化和時空經濟等重要理論,等等。
第六,應嚴密構建起始范疇與主線理論邏輯自洽的政治經濟學體系,而不宜隨意化。單純研究某一社會經濟制度的理論體系,被稱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一切社會經濟制度的理論體系,被稱為廣義政治經濟學。相對而言,我們不妨把同時研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理論體系,稱為“中義”政治經濟學。以近現(xiàn)代市場經濟為研究范圍的“中義”政治經濟學,其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起始范疇是什么?既然資本主義和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那么,作為細胞,以包含一切矛盾胚芽的商品為始點范疇,看來依然是貫穿對立統(tǒng)一矛盾分析法的最佳安排。而把所有制或勞動等這類復雜概念,當作敘述始點則不妥當。遵循馬克思關于社會剩余勞動的構思,社會剩余勞動理論可作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紅線)理論。但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剩余勞動一般要轉化為社會剩余價值,因而社會剩余價值理論可視為“中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筆者認為,在這個意義上不妨將社會剩余價值按經濟制度的性質進行分類:私人資本及其社會資本攫取的是馬克思原本意義的私人剩余價值,公有資本獲取的是聯(lián)合勞動者自己創(chuàng)造的“公有剩余價值”。以往那種既承認資本和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所特有的范疇,又把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潤以及工資視為各種所有制的共同概念,在邏輯上難以自洽,會導致“中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內部的表述紊亂。
與此相關的是社會生產目的的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私人資本最大限度地攫取雇傭勞動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直接和最終的生產目的,它們之所以生產作為其載體的使用價值,完全是為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服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有制企業(yè)具有雙重生產目的。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公有企業(yè),其直接的生產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公有剩余價值;而公益性公有企業(yè)的直接生產目的,是以使用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但所有公有制企業(yè)的最終生產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并服從社會主義國家基于全體人民整體和長遠利益所進行的宏觀調控,價值形成和價值增值最終是為生產使用價值服務的,因而體現(xiàn)了人民主體性和民生導向性的社會主義經濟特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