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詩詞大會”掀起誦讀熱潮
專家:應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 不宜設硬指標
本報訊(記者牛偉坤)要說剛剛過去的寒假里最火的是什么,《中國詩詞大會》應該算是一個。記者上午從多所學校了解到,新的學期將加強古詩詞對孩子的浸潤。不過,專家表示,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人文素養(yǎng)為主,不應該成為對孩子的硬性要求。
多所學校語文教師向記者表示,在假期中收看《中國詩詞大會》時感到“很興奮”,要在新學期加強對孩子古詩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實,隨著本市考試教學對于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傾斜,不少學校早已開設了古詩詞相關的活動。以燈市口小學優(yōu)質教育資源帶北池子校區(qū)為例,早在2015年底,校區(qū)就曾引導孩子們接觸《中華古詩文讀本》中的300首古詩詞,并利用每周一早上的時間進行誦讀。“詩詞大會播的時候,我們的家長老師都很興奮”,學區(qū)校長呂紅告訴記者,一定程度上受到詩詞大會大受歡迎的影響,本學期開始,將每周一天的誦讀時間增加為每周三天,同時在誦讀范圍上也有所擴大,將課標中的80首小學生必讀古詩融入其中。按照學校在2014年制定的讓“學生在三年內完成背誦300篇古詩文”的目標,今年校區(qū)將迎來首屆“詩詞畢業(yè)生”。不過呂紅表示,在詩詞大火面前,作為教育工作者依然應該心懷謹慎,“古詩詞的學習還是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人文素養(yǎng)為主,不應該成為對孩子的硬性指標,我們得承認孩子是有差異性的,有的孩子擅長、熱愛這方面內容,有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更為擅長。”
國家二級作家、先后擔任多家中小學報刊主編的涂國文在評價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巔峰對決時提到,雖然節(jié)目很精彩,但在評判標準上還是不自覺地帶有一點應試教育的痕跡,即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譬如有個題目,讓選手說出體現(xiàn)了江南、杏花、春雨三個元素的詩句,標準答案為‘杏花春雨江南’。我想問的是,如果我回答‘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評委算我對還是算我錯?”因此,對于詩詞大會掀起的記誦古詩詞的熱潮,涂國文提醒,一要真正落實到實處,落到教育教學的實處,落到生活和生命的實處;二要活學活用,否則只會成為死的知識,“詩詞走入課堂,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詩詞鑒賞審美水平?,F(xiàn)在中小學詩詞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的鑒賞水平整體不樂觀,肢解詩詞和標準化答案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李舜華在看待詩詞進校園的問題上則感受到了兩難的境地,“傳播傳統(tǒng)詩詞,需要體制的支持,但一旦進入到體制內,必然會功利化。這還得一步步看,希望體制能夠給具體的教育者更多的空間。”李舜華表示,她個人反對詩詞進入高考,提倡更多的講座、更多詩社的活動,偶爾的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但不鼓勵類似中華詩詞大會的活動在校園普及。“我們還應鼓勵詩詞的日?;?,譬如,飛花令,原本就是酒令,是可以在日常師生往來中進行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