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作為一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大國,面對正在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話語競爭能力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國際話語權不會自然地掉到我們頭上,而是需要通過抓好議題、找好平臺、用好規(guī)則、做好工作,來培育和爭取。從近年來的國內外環(huán)境看,我們越來越有底氣和資源爭取國際話語權,也越來越有機會和平臺去提升國際話語權。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穩(wěn)步實施,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構建有望迎來新的高潮。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思想層面的感召力,彰顯了中國的理念性話語權。當前,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西方主導的國際組織仍習慣用西式思維和價值觀來評判事物的是非曲直。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理念和價值觀很難在國際場合受到重視,也難以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得到采納。“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方面實現(xiàn)了突破。它以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目標,以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不演獨角戲而演協(xié)奏曲,不建后花園而造百花園。這些理念和原則凝聚了幾千年的中國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當代體現(xiàn),是中國核心價值的對外延伸,也是對人類思想的精彩豐富。正如克羅地亞地緣政治學家亞斯娜·普雷夫尼克評論的那樣,“這個構想符合當今世界的時代精神,既是快速發(fā)展的中國經(jīng)濟邁向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對21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的積極響應”。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制度設計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了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我國在全球經(jīng)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制度性話語權是我國機制化參與全球治理的必需手段。與二戰(zhàn)以來西方主導的很多制度設計不同,“一帶一路”強調制度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摒棄大國霸權,不針對任何第三方,更不搞排他性制度設計,而是在既有雙邊、多邊和區(qū)域、次區(qū)域合作機制框架下,主動尋求對接,從而務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一帶一路”如此,與之密切相關的絲路基金、亞投行都是如此;中國不僅歡迎沿線國家參與,也歡迎所有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中國不僅主動提出方案思路,也積極參與對接其他國家提出的規(guī)劃設計。動態(tài)而不是靜止、靈活而不是僵化、引導而不是主導,為中國尋求和創(chuàng)造制度性話語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
“一帶一路”建設具有解決問題的公信力,提高了中國的事務性話語權。爭奪國際話語權不只是為了獲得“多說”的機會,也不只是為了提高說話的分貝,而是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有更大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中國有多大的國際話語權,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我們針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重大問題和普遍關切,提供了多少方案,獲得了多大程度的接受和認可,多大程度上轉化成有約束力的制度。“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辦法和方案。正如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回聲報》發(fā)表的文章所言,“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一直沒有共同發(fā)展計劃、強行推動的自由主義民主化遭遇失敗后的世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的進展也正如德維爾潘所預見的那樣,從倡議到務實推進,“一帶一路”政策對接和重點項目對接無不體現(xiàn)出一個“實”字。截至2016年底,“一帶一路”倡議已經(jīng)得到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積極響應,中國已同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合作協(xié)議,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也正在落地。這些協(xié)議和項目的順利簽署及建成,讓話語權轉變?yōu)橛行纬晒?,使其更有力度?/p>
據(jù)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的調查和統(tǒng)計,僅2016年,境外媒體涉及“一帶一路”的英文報道數(shù)量就超過4萬篇,國際智庫正式發(fā)布的“一帶一路”專題研究報告近50份,海外出版的“一帶一路”主題圖書約20種。面向二十國集團國家的民調數(shù)據(jù)表明,海外受訪者中了解“一帶一路”的比例為15%,其中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該倡議對其國家、個人、地區(qū)經(jīng)濟及區(qū)域和平都具有積極意義。可見,“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同樣,對外話語創(chuàng)新和國際話語權提升也能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清掃障礙。如前所述,“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三年多來,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贏得普遍贊譽,但不能否認的是,受現(xiàn)實利益沖突、意識形態(tài)偏見等因素影響,國際輿論中的“一帶一路”還是一個多元圖景:既有“寫實的素描”,也有“寫虛的抽象”;既有“短焦距拍攝”,也有“長焦距拍攝”;既有嚴肅工整的筆畫,也有調侃戲謔的漫畫。沿線國家輿論整體較為溫和友好,美日等國輿論則相對冷漠消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拓展和深化“一帶一路”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多以數(shù)說理、以例講理、寓理于事,講好“一帶一路”共建的故事,傳遞好“一帶一路”共商的理念,展示好“一帶一路”共享的前景,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奠定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
(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