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古人生態(tài)智慧如何造福當代(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天人合一:古人生態(tài)智慧如何造福當代(2)

儒家主張“贊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僅僅針對人際交往,也包括對大自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熱愛和友善,希望最終能夠協(xié)助天地化育萬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萬物的優(yōu)秀品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愛物”也有按照自然時節(jié)進行生產、生活的思想取向。經過歷代大儒的傳承、發(fā)揮,到了宋代,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世界觀由此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被尊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則進而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教也繼承了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觀念。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指明凡事皆可一分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萬物?!蛾幏洝穭t用天、地、人“相盜”之說來體現天與自然之間相互補益的密切關系。佛教中“眾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張,也都體現了與“天人合一”異曲同工的生態(tài)世界觀:人與自然構成了緊密的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存在于世間萬物之中,所有事物都顯現著這種關系,所有事物也都因為這種關系而平等。人類保護了生態(tài),也就是保護了人類自身。

以上各家盡管在具體表述上有一定差異,但都致力于天人關系的和諧發(fā)展,而且都強調人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順天而動、適應自然,但又強調“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類。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這也是在凸顯人在天人關系中重要的主體作用。“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上,儒、釋、道之所以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借鑒,《周易》固然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認同的“天人合一”生態(tài)世界觀,應該也是出現這種思想文化盛況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礎。我國開展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傳統(tǒng)生態(tài)世界觀在當代的進一步延續(xù)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李天翼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