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6
圖87
圖88
這是意大利的一個案例,帕亞水下公園有一塊176公頃的海域,它的水深是1.5米到15米,它保存著古羅馬的城市遺跡。這片海域的能見度比較高,潛水員可以人工探方。
圖89
圖90
這是現(xiàn)場的保護人員對文物進行修復,蓋上保護層,再用沙袋固定處理。
圖91
這個是帕亞水下港的文物就地修復情況,保護人員可以直接對水下的器物進行整體修復,在博物館里再建一些復制品,進行實驗對比。
圖92
圖93
這個是Marettimo島上對于鐵炮的就地保護,他們加了鋅塊,這是電化學的一種保護手段。
現(xiàn)在我們向往的目標就是在就地保護的同時還可以設立展板,這樣不僅可以參觀美景,還可以對遺址進行了解和訪查。
三、水下文物的科學保護體系
現(xiàn)在我就介紹一下出水文物保護的工作。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建立了科學保護體系,最初出水文物的保護一般是和考古隊結合的,只是把出水的文物,進行了表面的清理,然后在現(xiàn)場把文物進行清查、登記、拍照記錄,再整個裝箱,放到儲存室里,然后再錄入電腦,這是最初的保護手段。
要建立一個比較科學的體系,我們就要明確保護對象是什么?它所處的海洋環(huán)境是什么?什么東西是影響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我們要采用什么樣的分析手段,把它的病因找出來?我提幾點看法:
1、保護對象及環(huán)境因素
目前我國主要的保護對象有五種:木船、陶瓷器、金屬、有機質(zhì)和凝結物。影響的保護的內(nèi)因就是材料本身,外因是所處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我們看一下外部因素,包含四種: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區(qū)域因素。
海洋里的溶解氧有多少?鹽度有多少?PH值是多少?還有不同位置的流速不同,泥沙的含量不同,溫度壓力不同,都會造成文物的腐蝕。特別是生物因素,有硬殼的、非硬殼的,鉆入了器物體內(nèi),都會對文物造成破壞。
我們看鹽度。含鹽量越高,它的材料腐蝕速率是增加的,但是含鹽量到達3.5%之后,鹽度越高,腐蝕率就會下降。當然,電化學和流體力學的交互作用也影響腐蝕。特別再加上海生物的附著和污損,都會對文物造成影響。以金屬為例,不同海域的金屬的腐蝕特點是不同的。
圖94
這個是南澳木船的照片,我們在對這個木板進行清理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有很多蟲蛆,要把它們一個個地剔除掉。
圖95
圖96
生物和微生物對于器物的表面會造成一些腐蝕,會有大的鉆孔和微孔。這是放大了幾千倍后的照片,已經(jīng)千瘡百孔了。
圖97
我又把這張凝結物的照片拿出來的原因是,打撈出來之后的凝結物帶出來了很多海泥,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帶出來的凝結塊和海泥去除掉,才能夠展現(xiàn)文物的原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