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40年代問世以來,猶如一棵常青樹,深深植根于社會實踐的土壤中,蓬勃生長,枝繁葉茂。它一步一步地實現著當年馬克思提出的不僅要說明世界更要改變世界的預言,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偨Y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規(guī)律,尤其是從總體上探討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途徑,是一個重大課題。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斷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良性互動,就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途徑。
“結合”原則: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稱為“普遍真理”“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長期歷史經驗確立的一條基本原則。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總結18年來黨的建設的歷史和經驗,明確提出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他以此為尺度分析了黨在各個時期的得失成敗。經過延安整風,這一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偨Y了延安整風成果的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建黨以來24年的歷史視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日益結合的歷史,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隨后召開的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標志著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同時也確立了“結合”原則。“結合”原則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整體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和回答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無一不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同樣,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都是堅持“結合”原則的偉大成果。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進行第二次結合”,成為探索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標志性重要命題的提出,從一開始就同“結合”原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鄧小平同志的表述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建黨以來的歷史和經驗,提出了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八條要求,第一條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之后不久,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時,他又把長征給我們的“根本經驗和啟示”歸結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
鄧小平同志闡述“結合”原則時說:“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結合本國實際。”這一原則包含兩個基本要點。一個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另一個是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fā)。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脫離本國實際,都是同這一原則相背離的。堅持“結合”原則,既要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又要反對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
這一原則具有超出中國一國范圍的普遍真理性和價值。1956年黨的八大期間,毛澤東同志同參加八大的外國黨的代表談話時,希望他們“切記不要硬搬中國的經驗”,同時指出:“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鄧小平同志更加明確地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他又說:“我們歷來主張世界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普遍規(guī)律存在于各國之中;另外,各國情況千差萬別,都有其特殊國情。所以各國都應該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又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fā)。“結合”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貢獻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條基本原理,是一條具有普遍性的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