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華:對歷史的尊重——為什么說“九一八”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劉庭華:對歷史的尊重——為什么說“九一八”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2)

九一八事變后與七七事變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和主要矛盾是一樣的

以社會性質(zhì)和社會主要矛盾為依據(jù),以“那些特別突出、引人注目的歷史事件作為大的歷史運動的路標”為界,來劃分歷史時期或階段,這是列寧劃分世界近代史時期的重要方法,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一條重要原理。我們從考察中國近代史的實際出發(fā),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從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的社會,處于“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其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變,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和中國的矛盾,變?yōu)樘貏e突出特別尖銳的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內(nèi)階級矛盾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由此變動了中國國內(nèi)的階級關系。

毛澤東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nèi)毡镜蹏髁x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性質(zhì)和主要矛盾所不斷發(fā)生的變化,一直持續(xù)到1945年9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中日民族這個主要矛盾才得以解決。此后,中國社會又恢復到九一八事變前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的社會形態(tài),其主要矛盾又變成了一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由此看來,九一八事變后與七七事變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和主要矛盾是一樣的,七七事變的爆發(fā),則是對中日民族這個主要矛盾的加深與擴大,而沒有使中國社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質(zhì)有所變化。因此,把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既符合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的客觀實際,又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劃分歷史時期標準的科學理論。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