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的學習意識
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三五”規(guī)劃,確立了五大發(fā)展理念,是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新挑戰(zhàn)。新時期的領導干部要承擔起自己的領導責任,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能力,而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進行知識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是最佳的路徑??v觀近代中國歷史,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而豐富自己,并推動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領導人物的例子比比皆是。
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在漫長的革命、流亡與從政生涯中,始終沒有放棄讀書學習,“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是他的信條。在倫敦流亡期間,孫中山去的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從1896年12月3日到1897年6月24日,他至少去了68次。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民生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此時期發(fā)軔。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毛澤東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出過國,在江西蘇區(qū)和延安時期面對從蘇聯(lián)回來的“理論權威”,痛感自己在理論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江西他已是“望得書報如饑如渴”,“到延安后就發(fā)憤讀書”。 通過刻苦學習,毛澤東同志才最終成長為不唯書不唯上,制定出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革命理論的思想權威。劉少奇同志愛讀書、理論素養(yǎng)高在黨內外都是有名的,毛澤東同志曾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源同志在訪談中曾指出:“這個說法我也聽過,毛主席肯定是這樣講了,而且講了不止一次。”“我覺得很多時候反而是毛主席學習得快,思維跳躍大,我父親和其他人緊跟,但老跟不上。說‘三天不學習,跟不上毛主席’,可能更符合實際情況”。通過加強學習來增強自身本領,進而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是革命領袖們的成功經歷帶給各級領導干部的最好啟示。
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不論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還是改變了表現(xiàn)形式的老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而“增強本領就要加強學習,既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這篇講話針對學什么、如何學有詳細的指示,是引領各級領導干部學習之風的絕佳指南。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系中國政法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近代中國非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及其啟示研究(1900—194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傅國涌:《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第22期。
②《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郭化若:《毛主席抗戰(zhàn)初期光輝的哲學活動》,《中國哲學》,1979年第1輯。
④文世芳、汪文慶:《劉少奇的學習觀——訪軍事科學院政委劉源上將》,《百年潮》,2010年第7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