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前農民法治意識薄弱的原因探析
影響當前我國農民法治意識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傳統(tǒng)因素,又有現(xiàn)實困境,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制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普法宣傳教育體系的不健全。近年來,我國推行的六次普法教育效果明顯,但是與農村法治化進程仍有較大差距。第一,普法宣傳教育目標過低。我國的普法宣傳教育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宣傳,忽視法律觀念的培育;重視法律義務和責任的教育,忽視法律權利的引導;重視實體法而輕程序法,深度和廣度不夠致使教育效果不高。第二,普法宣傳教育方式單一。在普法教育過程中,以理論灌輸為主,教育內容脫離農民生產生活實際,缺乏針對性,部分地區(qū)采取運動式的普法教育,“雷聲大,雨點小,”普法教育流于形式,使農民對普法教育的認同感較低。第三,普法宣傳教育隊伍薄弱。目前,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地區(qū)的法治需要。
2.農村法律運行機制的不順暢。農村法律正常運行離不開立法的完善、執(zhí)法的公正和司法的公平。然而,當前我國農村法律運行機制不順暢嚴重影響了法律權威的樹立和農民法治意識的建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關法制不健全。許多領域存在著法律空白,管理性法律較多而授權性法律較少等,使農民的相關權利得不到維護,阻礙了農民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第二,司法不公現(xiàn)象較為突出。由于農村基層司法不獨立,使司法審判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少數基層法官欺侮農民不懂法,存在著以權謀私、“吃了原告吃被告”的違法現(xiàn)象。同時,農村存在判決執(zhí)行難的問題,“贏了官司輸了錢”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加重了農民的“輕法”“厭訴”心理。
3.農村傳統(tǒng)人治文化的消極影響。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權力至上”“權大于法”的觀念對農民影響深厚。對權力的崇拜奠定了人治的思想基礎。同時,傳統(tǒng)文化宣揚“重義輕利”、“德主刑輔”的思想觀念,重視集體利益忽視個人權利,重視道德教化忽視法律制度。由此,農村建立起以家族為單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法倫理為特征的社會關系,農村社會關系主要通過人情及道德規(guī)范來調整。當遇到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更青睞于依賴傳統(tǒng)倫理和鄉(xiāng)土規(guī)范確立起的行為準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